基于数量化理论的线状工程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2-15页 |
1.2.3 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数量化理论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40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2.2 气象水文 | 第20-21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1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3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4-26页 |
2.4 地震 | 第26页 |
2.5 样本区边坡基本特征 | 第26-40页 |
第3章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4页 |
3.1 概述 | 第40页 |
3.2 边坡几何条件 | 第40-41页 |
3.3 岩性特征 | 第41-42页 |
3.4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42-51页 |
3.4.1 结构面特征 | 第43-47页 |
3.4.2 结构体特征 | 第47-49页 |
3.4.3 岩体结构类型 | 第49-51页 |
3.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1-52页 |
3.6 诱发因素 | 第52-54页 |
第4章 线状工程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64页 |
4.1 概述 | 第54页 |
4.2 线状工程边坡特征 | 第54-55页 |
4.3 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 | 第55-63页 |
4.3.1 边坡高度 | 第56-57页 |
4.3.2 边坡坡度 | 第57页 |
4.3.3 岩性特征 | 第57页 |
4.3.4 结构面特征 | 第57-58页 |
4.3.5 结构体特征 | 第58-60页 |
4.3.6 岩体结构类型 | 第60-61页 |
4.3.7 坡体结构 | 第61页 |
4.3.8 降雨 | 第61-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线状工程边坡稳定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 第64-84页 |
5.1 数量化理论基本原理 | 第64-67页 |
5.2 指标量化方法 | 第67-76页 |
5.2.1 量化标准 | 第68-71页 |
5.2.2 稳定性判别指标 | 第71-76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取值研究 | 第76-82页 |
5.3.1 边坡反应矩阵建立 | 第76-77页 |
5.3.2 建立预测模型 | 第77-78页 |
5.3.3 模型的效果分析 | 第78-79页 |
5.3.4 指标重要性排序 | 第79-82页 |
5.4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第82-83页 |
5.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快速评价模型研究 | 第84-109页 |
6.1 概述 | 第84页 |
6.2 模型的建立 | 第84-89页 |
6.2.1 天然工况下快速评价模型 | 第84-87页 |
6.2.2 降雨条件下快速评价模型 | 第87-89页 |
6.3 现场取值方案研究 | 第89-97页 |
6.4 黄塔桃应用效果评价 | 第97-108页 |
6.4.1 工程区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98-104页 |
6.4.2 模型评价及对比分析 | 第104-108页 |
6.5 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