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适用条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在国内外的应用与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应用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有待深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混凝土桥梁节段预制拼装方法及适用范围第19-31页
    2.1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分类第19-20页
    2.2 逐跨拼装第20-26页
        2.2.1 背景工程第20-21页
        2.2.2 施工步骤第21-24页
        2.2.3 适用范围第24-26页
    2.3 悬臂拼装第26-30页
        2.3.1 背景工程第26-27页
        2.3.2 施工步骤第27-29页
        2.3.3 适用范围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经济技术比选第31-57页
    3.1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技术和经济优势第31-32页
        3.1.1 技术合理性第31-32页
        3.1.2 经济优势第32页
    3.2 影响节段拼装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第32-34页
    3.3 桥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第34-37页
    3.4 节段预制拼装与其他方案的建设期成本对比第37-45页
        3.4.1 跨径50m连续刚构桥拼装与其他方案成本对比第37-40页
        3.4.2 跨径65m连续刚构桥拼装与其他方案成本对比第40-43页
        3.4.3 跨径75m连续刚构桥拼装与现浇施工成本对比第43-45页
    3.5 节段预制拼装与其他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对比第45-49页
    3.6 混凝土梁桥设计施工方案比选方法第49-52页
    3.7 设计施工方案定量化比选方法的应用算例第52-55页
    3.8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键齿接缝抗剪性能研究第57-85页
    4.1 引言第57-58页
    4.2 国内外节段接缝抗剪承载力试验第58-62页
    4.3 既有节段接缝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及理论第62-65页
    4.4 键齿接缝破坏研究第65-67页
    4.5 干接缝直剪破坏承载力推导第67-78页
    4.6 胶接缝直剪破坏承载力第78-79页
    4.7 键齿接缝面弯剪破坏承载力第79-80页
        4.7.1 干接缝弯剪破坏承载力第79-80页
        4.7.2 胶接缝弯剪破坏承载力第80页
    4.8 本文公式与既有试验结果对比第80-83页
    4.9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箱梁节段匹配预制阶段的水化热影响分析第85-103页
    5.1 箱梁匹配预制过程中混凝土水化热影响第85-86页
    5.2 箱梁混凝土水化热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第86-87页
    5.3 节段匹配水化热影响分析第87-92页
        5.3.1 有限元模型第87页
        5.3.2 材料参数第87-88页
        5.3.3 边界条件第88-89页
        5.3.4 温度梯度分析第89-91页
        5.3.5 变形分析第91-92页
    5.4 节段匹配变形影响因素分析第92-97页
        5.4.1 宽长比w/l第92-94页
        5.4.2 水泥类型第94-95页
        5.4.3 环境因素第95-97页
    5.5 节段匹配变形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第97-101页
        5.5.1 有限元模型第97-98页
        5.5.2 节段匹配变形对整体刚度的影响第98-99页
        5.5.3 节段匹配变形对整体应力状态的影响第99-100页
        5.5.4 节段匹配变形对干接缝节段拼装梁桥的影响第100-101页
    5.6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6章 节段预制拼装混凝土桥梁的设计参数选择第103-119页
    6.1 材料第103-106页
        6.1.1 混凝土第103页
        6.1.2 体外预应力第103-105页
        6.1.3 环氧树脂粘结剂第105-106页
    6.2 承载力计算第106-113页
        6.2.1 分析方法第106-107页
        6.2.2 荷载第107页
        6.2.3 允许应力第107-108页
        6.2.4 承载能力计算第108-110页
        6.2.5 拉压杆模型计算第110-111页
        6.2.6 转向块计算第111-113页
    6.3 箱梁第113-115页
        6.3.1 箱梁的构造尺寸第113-114页
        6.3.2 箱梁节段第114-115页
    6.4 预应力第115-116页
    6.5 关键构造第116-118页
        6.5.1 剪力键第116-117页
        6.5.2 转向构造第117-118页
        6.5.3 体外预应力锚固区第118页
    6.6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7.1 全文总结第119-120页
    7.2 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饱和和非饱和地基原位碳酸钙加固
下一篇:华北和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