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设备论文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研发及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1.1 课题来源第16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2 潜水搅拌器密封的研究背景第16-20页
        1.2.1 潜水搅拌器密封的工况特点第16-17页
        1.2.2 常用潜水电机密封形式及工作原理第17-19页
        1.2.3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常见的失效形式第19-20页
    1.3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研究进展第20-24页
        1.3.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结构研究成果第20-21页
        1.3.2 端面开槽机械密封研究成果第21-23页
        1.3.3 机械密封腔流场的研究成果第23-24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研发第26-42页
    2.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工艺条件和要求第26-27页
    2.2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第27-29页
        2.2.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总体结构第27-28页
        2.2.2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工作原理第28-29页
    2.3 污水端机械密封结构设计和设计计算第29-32页
        2.3.1 污水端机械密封结构设计第29-30页
        2.3.2 污水端机械密封的设计计算第30-32页
    2.4 电机端机械密封的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第32-40页
        2.4.1 电机端机械密封的结构设计第32-33页
        2.4.2 电机端机械密封的力学分析第33-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电机端回流泵送密封性能研究第42-60页
    3.1 回流泵送密封的特性参数第42-43页
    3.2 操作参数对回流泵送密封性能的影响第43-48页
        3.2.1 工作压力P_2的影响第43-45页
        3.2.2 转速n的影响第45-48页
    3.3 密封结构参数对回流泵送密封性能的影响第48-55页
        3.3.1 动压槽h深度的影响第48-50页
        3.3.2 螺旋角α的影响第50-53页
        3.3.3 动压槽的槽根圆半径Rg的影响第53-55页
    3.4 动压槽结构参数优化第55-58页
        3.4.1 正交试验第55-56页
        3.4.2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密封腔强化流动性能研究第60-78页
    4.1 密封腔流场的数值计算第60-62页
        4.1.1 计算模型第61页
        4.1.2 网格划分第61-62页
        4.1.3 边界条件和计算方法第62页
    4.2 密封腔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2-68页
        4.2.1 压力场分布第62-64页
        4.2.2 速度场分布第64-66页
        4.2.3 速度矢量分布第66-68页
    4.3 叶轮结构参数对密封腔流场影响第68-74页
        4.3.1 叶片倾角θ的影响第69-70页
        4.3.2 叶轮外径D的影响第70-71页
        4.3.3 叶片宽度B的影响第71-72页
        4.3.4 叶片个数Z的影响第72-74页
    4.4 叶轮结构参数优化第74-77页
        4.4.1 正交试验第74-75页
        4.4.2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第75-76页
        4.4.3 优化叶轮结构对流场的影响第76-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试验研究第78-86页
    5.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试验系统第78-82页
        5.1.1 密封试验的主体系统第79-80页
        5.1.2 密封试验的辅助系统第80-82页
    5.2 潜水搅拌器密封试验内容及结果分析第82-85页
        5.2.1 回流泵送密封性能试验第82-84页
        5.2.2 密封腔强化流动性能试验第84页
        5.2.3 密封功率试验第84-85页
    5.3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6.1 总结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致谢第92-94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96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96-97页
附件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纺丝过程电流诊断反馈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木质纤维素微波—酸化汽爆联合预处理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