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论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论文--古代史籍论文

从《左传》、《战国策》看春秋到战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27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9-11页
        (一) 社会文化价值观第9-10页
        (二) 春秋、战国第10-11页
    二、选题缘由和意义第11-13页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3-19页
        (一) 《左传》、《战国策》研究第13-16页
        (二)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研究第16-19页
    四、问题处理与说明第19-25页
        (一) 以《左传》、《战国策》为研究文本的合理性第19-22页
        (二) 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作品客观认识意义的区分第22-23页
        (三) 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几点说明第23-24页
        (四)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描绘变迁轨迹并探究价值观具体内容第24-25页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7页
第一章 从重义到重利的变迁第27-69页
    第一节 从重义到重利的变迁轨迹第27-31页
    第二节 春秋时期重“义”第31-49页
        一、春秋重“义”的表现第31-33页
        二、“义”的时代内容第33-38页
        三、“义”与“德”、“礼”、“利”、“信”等第38-48页
        四、小结第48-49页
    第三节 战国时期重“利”第49-63页
        一、战国重“利”的表现第49-57页
        二、“利”的时代内容第57-62页
        三、小结第62-63页
    第四节 春秋之“利”——公利第63-65页
    第五节 战国之“义”——义之名,名之利第65-69页
第二章 从尚信到尚计的变迁第69-102页
    第一节 从尚信到尚计的变迁轨迹第69-73页
    第二节 春秋时期尚“信”第73-87页
        一、春秋对“信”的强调第73-75页
        二、“信”的时代内容第75-83页
        三、“信”与“忠”、“礼”、“言”第83-86页
        四、小结第86-87页
    第三节 战国时期尚“计”第87-95页
        一、战国对“计”的崇尚第87-89页
        二、战国对“计”的生产者——谋臣策士的崇尚第89-91页
        三、“计”的时代内容第91-95页
        四、小结第95页
    第四节 春秋时期“计”的萌芽第95-98页
    第五节 战国时期“信”的沦丧第98-102页
第三章 从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的变迁第102-122页
    第一节 从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的变迁轨迹第102-104页
    第二节 春秋时期群体本位的价值观第104-109页
        一、为家之“孝”第105-107页
        二、为国之“忠”第107-109页
    第三节 战国时期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第109-116页
        一、私利与私仇第110-113页
        二、不懈的进取精神第113-115页
        三、独立自由的精神第115-116页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个体本位价值观第116-119页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群体本位价值观第119-122页
第四章 春秋到战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变迁的原因及作用机制第122-131页
    第一节 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第122-124页
    第二节 血缘宗法制的逐渐解体第124-126页
    第三节 政治秩序和格局的改变第126-127页
    第四节 社会主体士阶层的崛起第127-129页
    第五节 思想文化的解放和繁荣第129-131页
结语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翁方纲《诗经》学研究
下一篇:徐中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