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1.1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 | 第9-10页 |
| 1.1.2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部署 | 第10页 |
| 1.1.3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发展的持久动力 | 第10-11页 |
| 1.1.4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 2 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9-28页 |
| 2.1 城镇化 | 第19-20页 |
| 2.2 新型城镇化 | 第20-22页 |
| 2.2.1 新型城镇化内涵 | 第20页 |
| 2.2.2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 | 第20页 |
| 2.2.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20-22页 |
| 2.3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别 | 第22-23页 |
| 2.4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 2.4.2 系统论 | 第24-26页 |
| 2.4.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6页 |
| 2.4.4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6-2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8-36页 |
| 3.1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 3.2 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成果 | 第29-32页 |
| 3.2.1 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 | 第29-30页 |
| 3.2.2 城镇化体系逐步完善 | 第30页 |
| 3.2.3 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深入实施 | 第30-31页 |
| 3.2.4 城乡建设成绩显著 | 第31-32页 |
| 3.3 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 3.3.1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 第32页 |
| 3.3.2 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 第32-34页 |
| 3.3.3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34页 |
| 3.3.4 城乡差距仍较大 | 第34-35页 |
| 3.3.5 资源承载力不足,环境保护压力大 | 第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新型城镇化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6-47页 |
| 4.1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6页 |
| 4.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38页 |
| 4.3 基于LOWA算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8-41页 |
| 4.3.1 LOWA算子 | 第38页 |
| 4.3.2 基于LOWA算子的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8-39页 |
| 4.3.3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9-41页 |
| 4.4 新型城镇化评价模型的确立 | 第41-46页 |
| 4.4.1 I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1-43页 |
| 4.4.2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估 | 第43-4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评价 | 第47-60页 |
| 5.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8页 |
| 5.2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 第48-52页 |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 5.3.1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分析 | 第52-53页 |
| 5.3.2 山东省17地市分类分析 | 第53-55页 |
| 5.4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 第55-58页 |
| 5.4.1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第55-56页 |
| 5.4.2 探索政府和市场协作机制 | 第56-57页 |
| 5.4.3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57页 |
| 5.4.4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57-58页 |
| 5.4.5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 第5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附录1 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指标原始数据 | 第66-69页 |
| 附录2 子系统权系数矩阵 | 第69-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