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分布格局和生境相关性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前言第7-19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1.3 研究进展第10-16页
        1.3.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植物群落物种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3 物种的生境相关性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9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19-27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第19-22页
        2.1.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第19-20页
        2.1.2 气候特征第20-21页
        2.1.3 土壤特征第21页
        2.1.4 植被概况第21-22页
    2.2 动态监测样地的概况第22-25页
        2.2.1 样地的建设第22-24页
        2.2.2 样方的布设第24-25页
    2.3 植物群落调查第25-27页
第三章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尺度效应第27-37页
    3.1 方法第27-28页
        3.1.1 3种α多样性指数的公式第27页
        3.1.2 不同尺度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第27-28页
    3.2 结果第28-34页
        3.2.1 不同尺度下α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28-32页
        3.2.2 α多样性指数随尺度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异特征第32-34页
    3.3 讨论第34-37页
        3.3.1 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尺度效应第34-35页
        3.3.2 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空间变化规律第35-37页
第四章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第37-47页
    4.1 方法第37-40页
        4.1.1 3种空间结构参数的基本原理第37-39页
        4.1.2 空间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第39页
        4.1.3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参数计算过程第39-40页
    4.2 结果第40-44页
        4.2.1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的一元分布第40-41页
        4.2.2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第41-42页
        4.2.3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第42-43页
        4.2.4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前十个优势种的空间结构特征第43-44页
    4.3 讨论第44-47页
        4.3.1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4-45页
        4.3.2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第45-46页
        4.3.3 常绿阔叶林中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及其演替规律第46-47页
第五章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生境相关性分析第47-57页
    5.1 方法第47-51页
        5.1.1 模糊聚类划分生境类型第47-48页
        5.1.2 Torus-translation(圆筒)检验第48-51页
    5.2 结果第51-54页
        5.2.1 各生境类型呈相关性的情形第51-52页
        5.2.2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呈生境相关性的物种第52-54页
    5.3 讨论第54-57页
        5.3.1 生境分化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第54-55页
        5.3.2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树种共存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7-61页
    6.1 小结第57-59页
        6.1.1 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尺度效应第57页
        6.1.2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参数分布特征第57-58页
        6.1.3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物种的生境相关性第58-59页
    6.2 展望第59-60页
    6.3 创新点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0页
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白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基因SNP的关联研究及VDR和NaDC1在HK-2细胞中的表达
下一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体外趋化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