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一、绪论 | 第9-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1.国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0页 |
| 2.国内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 1.实证的方法 | 第11页 |
| 2.文献分析的方法 | 第11页 |
| 3.比较的方法 | 第11页 |
| 4.历史的方法 | 第11-12页 |
| 二、环境犯罪立法模式与环境犯罪单行立法 | 第12-16页 |
| (一)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概念与分类 | 第12-13页 |
| 1.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概念 | 第12页 |
| 2.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分类 | 第12-13页 |
| (二)环境犯罪单行立法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 第13-14页 |
| 1.环境犯罪单行立法模式的概念 | 第13页 |
| 2.环境犯罪单行立法模式的特征 | 第13-14页 |
| (1)其立法理念具有先进性 | 第13页 |
| (2)其调整的对象范围具有特定性 | 第13-14页 |
| (3)其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为一体 | 第14页 |
| (三)环境犯罪单行立法的意义 | 第14-16页 |
| 1.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促进国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 | 第14页 |
| 2.环境犯罪单行立法有利于强硬有效打击环境犯罪 | 第14-15页 |
| 3.环境犯罪单行立法有利于统筹实体与程序 | 第15-16页 |
| 三、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概况及其缺陷 | 第16-20页 |
| (一)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演变及其规律 | 第16-17页 |
| 1.我国古代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概况 | 第16页 |
| 2.我国现代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概况 | 第16页 |
| 3.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演变规律 | 第16-17页 |
| (二)我国现行环境犯罪立法模式存在的不足 | 第17-20页 |
| 1.现行环境犯罪的立法价值理念偏颇 | 第17页 |
| 2.现行环境犯罪的立法体例形式不适应现实情形 | 第17-18页 |
| 3.现行环境犯罪立法下具体制度配置存在缺陷 | 第18-20页 |
| 四、国外环境犯罪单行立法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20-25页 |
| (一)日本《公害犯罪制裁法》 | 第20-21页 |
| 1.削弱环境刑法的行政附属性 | 第20页 |
| 2.设立处罚危险犯和对法人的两罚原则 | 第20页 |
| 3.明确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 第20-21页 |
| (二)巴西《环境犯罪法》 | 第21-22页 |
| 1.确立人本主义的立法理念 | 第21页 |
| 2.设立具有特色的罪名体系 | 第21页 |
| 3.设立多元化及完善的刑事处置措施 | 第21-22页 |
| (三)国外环境犯罪单行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22-25页 |
| 1.在立法理念上适宜采用生态中心主义 | 第22-23页 |
| 2.在立法体例上适宜采用单行立法的模式 | 第23页 |
| 3.在具体制度上应建立完善的罪名体系 | 第23-25页 |
| 五、我国环境犯罪采用单行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5-28页 |
| (一)我国环境犯罪采用单行立法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 1.环境犯罪法典化立法模式的不足 | 第25页 |
| (1)体系缺乏逻辑统一无法实现有效惩治 | 第25页 |
| (2)将违反行政法义务作为犯罪的前置性条件 | 第25页 |
| (3)对于法人的刑事责任并没有相应的规定 | 第25页 |
| 2.环境犯罪附属立法的缺陷 | 第25-26页 |
| (1)过多依赖环境行政法从而缺乏独立性 | 第26页 |
| (2)没有对环境犯罪行为主体的主观予以证明 | 第26页 |
| (二)环境犯罪单行立法的可行性 | 第26-28页 |
| 1.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26页 |
| 2.国外环境犯罪单行立法的实例及经验 | 第26-27页 |
| 3.我国现行环境犯罪专门司法程序的发展 | 第27-28页 |
| 六、环境犯罪单行立法—《环境犯罪惩罚法》之框架与制度设想 | 第28-43页 |
| (一)环境犯罪惩罚法的立法指导理念 | 第28-29页 |
| 1.确立生态利益中心的理念 | 第28页 |
| 2.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28页 |
| 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 第28-29页 |
| (二)环境犯罪惩罚法的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 1.标本兼治原则 | 第29页 |
| 2.区别对待原则 | 第29-30页 |
| (1)区分单位环境犯罪和自然人环境犯罪 | 第29页 |
| (2)区分环境犯罪初犯与环境犯罪再犯 | 第29-30页 |
| 3.与民事、行政措施相协调原则 | 第30页 |
| (三)环境犯罪惩罚法的归责原则 | 第30-32页 |
| 1.无过失责任原则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 第30-31页 |
| 2.无过失责任原则有深厚成熟的理论依据 | 第31页 |
| 3.无过失责任原则并不同于客观归罪 | 第31-32页 |
| (四)环境犯罪惩罚法的罪名体系 | 第32-36页 |
| 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 第32-33页 |
| (1)污染大气罪 | 第32页 |
| (2)污染水体罪 | 第32页 |
| (3)污染土壤罪 | 第32-33页 |
| 2.重大环境破坏罪 | 第33-34页 |
| (1)破坏森林罪 | 第33页 |
| (2)破坏草原罪 | 第33页 |
| (3)破坏动物资源罪 | 第33-34页 |
| (4)破坏矿产资源罪 | 第34页 |
| (5)破坏珍稀濒危植物罪 | 第34页 |
| 3.核犯罪 | 第34-35页 |
| (1)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 | 第35页 |
| (2)走私核材料罪 | 第35页 |
| (3)核污染罪 | 第35页 |
| 4.环保整改抗命罪 | 第35-36页 |
|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类环境犯罪 | 第36页 |
| (五)环境犯罪惩罚法的刑事处置种类 | 第36-39页 |
| 1.针对环境犯罪的刑罚措施 | 第36-37页 |
| (1)自由刑 | 第36页 |
| (2)罚金 | 第36-37页 |
| (3)资格刑 | 第37页 |
| 2.针对环境犯罪的非刑罚措施 | 第37-39页 |
| (1)公开悔过 | 第37-38页 |
| (2)责令补救 | 第38页 |
| (3)限期治理 | 第38页 |
| (4)勒令解散 | 第38-39页 |
| (六)环境犯罪的刑事程序的设置 | 第39-43页 |
| 1.环境犯罪的立案管辖 | 第39-40页 |
| (1)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环境犯罪案件 | 第39页 |
| (2)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环境犯罪案件 | 第39页 |
| (3)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环境犯罪案件 | 第39-40页 |
| 2.环境犯罪的起诉权 | 第40页 |
| (1)赋予环保机关类似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权 | 第40页 |
| (2)应赋予公民、单位准起诉权 | 第40页 |
| 3.环境犯罪的审判程序 | 第40-41页 |
| (1)专门的环境犯罪合议庭规则 | 第40-41页 |
| (2)合理辩护规则 | 第41页 |
| (3)专业陪审规则 | 第41页 |
| 4.环境犯罪判决的执行 | 第41页 |
| 5.环境犯罪的追诉期限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个人简介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