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生命伦理学研究方面 | 第14页 |
1.2.2 医学伦理学研究方面 | 第14-15页 |
1.2.3 法律研究方面 | 第15页 |
1.2.4 社会学研究方面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2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理论 | 第17-22页 |
2.1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定义 | 第17页 |
2.2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2.2.1 人工授精的发展 | 第18页 |
2.2.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发展 | 第18页 |
2.2.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各种衍生技术的发展 | 第18-19页 |
2.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主要方法 | 第19-22页 |
2.3.1 人工授精 | 第19页 |
2.3.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 第19页 |
2.3.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各项衍生技术 | 第19-22页 |
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 | 第22-31页 |
3.1 人工授精的伦理问题 | 第22-24页 |
3.1.1 异源人工授精与同源人工授精对传统伦理的挑战 | 第22-23页 |
3.1.2 精子商品化的潜在威胁 | 第23页 |
3.1.3 无父家庭的伦理问题和对后代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4 对后代的影响 | 第24页 |
3.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伦理问题 | 第24-31页 |
3.2.1 冷冻胚胎引起社会问题 | 第24-27页 |
3.2.2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伦理问题 | 第27-31页 |
4 引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问题的原因 | 第31-36页 |
4.1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 第31-32页 |
4.1.1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第31-32页 |
4.1.2 人尊严与生育权的影响 | 第32页 |
4.1.3 进化道路的矛盾选择 | 第32页 |
4.2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意识薄弱 | 第32-34页 |
4.2.1 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认知和宣传不足 | 第33页 |
4.2.2 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 | 第33页 |
4.2.3 需求人群不计后果的追逐 | 第33-34页 |
4.3 相关法律的缺乏和不健全 | 第34页 |
4.4 监督机构监管力度薄弱 | 第34-35页 |
4.5 科技水平的制约 | 第35-36页 |
5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5.1 遵循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 | 第36页 |
5.2 建立和健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6-38页 |
5.2.1 根据技术特殊性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 第37页 |
5.2.2 禁止代孕 | 第37-38页 |
5.2.3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 第38页 |
5.3 加强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 | 第38-39页 |
5.3.1 建立和完善伦理委员会的管理体系 | 第38-39页 |
5.3.2 开拓伦理监督机构的服务意识 | 第39页 |
5.3.3 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 第39页 |
5.4 加强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宣传与教育 | 第39-41页 |
5.4.1 加强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科普宣传 | 第40页 |
5.4.2 提高对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 | 第40页 |
5.4.3 培养需求人群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 第40-41页 |
5.5 进一步提高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力度 | 第41-42页 |
6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