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层状氯氧化铋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活性增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前言第13-15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第15-17页
        1.2.1 基本原理第15页
        1.2.2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第15-17页
    1.3 层状氯氧化铋光催化剂第17-21页
        1.3.1 合成策略第17-18页
        1.3.2 电子结构第18-19页
        1.3.3 晶面选择性暴露第19-20页
        1.3.4 相转变第20页
        1.3.5 内电场第20-21页
    1.4 氯氧化铋晶面依赖的光催化性质第21-22页
        1.4.1 晶面依赖的光催化活性第21-22页
        1.4.2 分子氧活化第22页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2-26页
        1.5.1 选题依据第22-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26页
第二章 高暴露{001}晶面Bi_3O_4Cl纳米片的层数调控合成及其内电场依赖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第26-42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2.1 实验所用药品第26-27页
        2.2.2 实验所用仪器第27页
        2.2.3 光催化剂合成第27页
        2.2.4 光催化剂表征第27-28页
        2.2.5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28页
        2.2.6 电化学测试第28页
        2.2.7 理论计算设置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1页
        2.3.1 高暴露{001}晶面Bi_3O_4Cl纳米片的结构表征第29-32页
        2.3.2 Bi_3O_4Cl纳米片{001}晶面的光催化活性第32-34页
        2.3.3 排除其他因素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4-37页
        2.3.4 {001}晶面依赖的内电场强度第37-41页
    2.4 结论第41-42页
第三章 基于晶面角度深入理解层状BiOCl的均相碳掺杂机理第42-63页
    3.1 前言第42-43页
    3.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3.2.1 实验所用药品第43页
        3.2.2 实验所用仪器第43页
        3.2.3 光催化剂合成第43-44页
        3.2.4 光催化剂表征第44页
        3.2.5 光催化产氢活性测试第44-45页
        3.2.6 电化学测试第45页
        3.2.7 理论计算设置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62页
        3.3.1 均相碳掺杂TiO_2、ZnO、BiOCl的结构表征第45-49页
        3.3.2 均相碳掺杂对于TiO_2、ZnO、BiOCl能带结构及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49-53页
        3.3.3 均相碳掺杂机理第53-62页
    3.4 结论第62-63页
第四章 基于内电场调控来提高均相碳掺杂Bi_3O_4Cl的体相电荷分离效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产氧活性第63-90页
    4.1 前言第63-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6页
        4.2.1 实验所用药品第64页
        4.2.2 实验所用仪器第64页
        4.2.3 光催化剂合成第64-65页
        4.2.4 光沉积实验第65页
        4.2.5 光催化剂表征第65页
        4.2.6 光催化产氧活性测试第65页
        4.2.7 电化学测试第65-66页
        4.2.8 理论计算设置第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89页
        4.3.1 理论预测均相碳掺杂提高Bi_3O_4Cl内电场的可能性第66-68页
        4.3.2 均相碳掺杂Bi_3O_4Cl的结构表征第68-73页
        4.3.3 均相碳掺杂Bi_3O_4Cl的内电场强度第73-75页
        4.3.4 均相碳掺杂Bi_3O_4Cl的体相电荷分离效率第75-78页
        4.3.5 均相碳掺杂Bi_3O_4Cl的光催化性质第78-84页
        4.3.6 内电场增强体相电荷分离效率的机理研究第84-89页
    4.4 结论第89-90页
第五章 Bi_(12)O_(17)Cl_2/MoS_2双层双面神异质结构建及其可见光光催化产氢第90-109页
    5.1 前言第90页
    5.2 实验部分第90-93页
        5.2.1 实验所用药品第90-91页
        5.2.2 实验所用仪器第91页
        5.2.3 光催化剂合成第91-92页
        5.2.4 光沉积实验第92页
        5.2.5 光催化剂表征第92页
        5.2.6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92页
        5.2.7 电化学测试第92页
        5.2.8 理论计算设置第92-9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3-108页
        5.3.1 单层Bi_(12)O_(17)Cl_2的表征第93-95页
        5.3.2 单层MoS_2的表征第95-96页
        5.3.3 Bi_(12)O_(17)Cl_2/MoS_2双层异质结的选择性化学组装第96-98页
        5.3.4 Bi_(12)O_(17)Cl_2/MoS_2双层异质结可见光光催化产氢第98-101页
        5.3.5 单层Bi_(12)O_(17)Cl_2内部的电荷流动第101-104页
        5.3.6 Bi_(12)O_(17)Cl_2/MoS_2界面的电荷流动第104-108页
    5.4 结论第108-109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膜系统的多关系聚类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效用的社交网络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