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 第15页 |
1.4.3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7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1 绝对优势理论 | 第17页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2.1.3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8页 |
2.1.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18页 |
2.1.5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8-1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2.1 关于贸易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2.2.2 关于FTA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综述 | 第20-21页 |
2.2.3 关于农产品贸易分析计量模型--贸易引力模型的综述 | 第21-24页 |
3.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 | 第24-30页 |
3.1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总量层面分析 | 第24-27页 |
3.1.1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规模及增长速度 | 第24-25页 |
3.1.2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差额 | 第25-27页 |
3.2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分类分析 | 第27-30页 |
4.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关系分析—基于贸易指数的测算 | 第30-43页 |
4.1 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30-33页 |
4.2 中澳农产品贸易集中度指数 | 第33-37页 |
4.3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合度指数 | 第37-39页 |
4.4 中澳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 第39-40页 |
4.5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40-43页 |
5.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贸易引力模型 | 第43-52页 |
5.1 模型变量选择的说明 | 第43页 |
5.2 模型的设定 | 第43-45页 |
5.3 样本范围及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5.3.1 样本范围 | 第45页 |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45-46页 |
5.4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46-52页 |
5.4.1 农产品贸易的总体分析 | 第46-50页 |
5.4.2 农产品贸易分类分析 | 第50-52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2-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6.1.1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分析的结论 | 第52-53页 |
6.1.2 建立FTA对农产品贸易进出口的影响 | 第5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3-58页 |
6.2.1 大力提升中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 第53-54页 |
6.2.2 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出口潜力 | 第54-55页 |
6.2.3 正视逆差,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结构 | 第55页 |
6.2.4 切实加大对中国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 | 第55-56页 |
6.2.5 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逐渐消除两国的贸易壁垒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附录1 | 第65-67页 |
附录2 | 第67-69页 |
附录3 | 第69-71页 |
附录4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