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农村普惠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 2.1 普惠金融理论 | 第16-17页 |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 2.2.1 农村信贷补贴 | 第17页 |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17-18页 |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18页 | 
| 2.3 农村金融需求特征 | 第18-19页 | 
| 2.4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第19-20页 | 
| 2.5 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 | 第2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发展环境分析 | 第22-32页 |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22-27页 | 
| 3.1.1 政策环境 | 第23-24页 | 
| 3.1.2 经济环境 | 第24-25页 | 
| 3.1.3 社会坏境 | 第25-26页 | 
| 3.1.4 技术环境 | 第26-27页 | 
| 3.2 中观环境分析 | 第27-30页 | 
| 3.3 微观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 | 第32-38页 | 
| 4.1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发展环境swot分析 | 第32-35页 | 
| 4.1.1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优势 | 第32-33页 | 
| 4.1.2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劣势 | 第33-34页 | 
| 4.1.3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机会 | 第34-35页 | 
| 4.1.4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威胁 | 第35页 | 
| 4.2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 | 第35-3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评价体系构建 | 第38-53页 |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8-40页 |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4页 | 
| 5.2.1 灰色评价方法 | 第40页 | 
| 5.2.2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 5.2.3 指标说明 | 第41-44页 | 
| 5.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50页 | 
| 5.3.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第44-45页 | 
| 5.3.2 确定二级评价指标ijV的评分标准 | 第45-47页 | 
| 5.3.3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第47-50页 | 
| 5.3.4 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第50页 | 
| 5.4 对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 5.5 评价结果的使用 | 第51-5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发展对策 | 第53-58页 | 
| 6.1 从政府出发的普惠型金融发展对策 | 第53-54页 | 
| 6.1.1 增强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机构的惠农意识 | 第53页 | 
| 6.1.2 增加对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的资金支持 | 第53-54页 | 
| 6.1.3 增加对普惠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 第54页 | 
| 6.2 从金融机构出发的普惠型金融发展对策 | 第54-55页 | 
| 6.2.1 规范内部发展机制 | 第54-55页 | 
| 6.2.2 健全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 第55页 | 
| 6.3 针对农户的河北省农村普惠型金融发展对策 | 第55-57页 | 
| 6.3.1 发展农村生活金融模式 | 第55-56页 | 
| 6.3.2 发展高科技农村金融模式 | 第56页 | 
| 6.3.3 发展农户专项金融模式 | 第56-57页 | 
| 6.3.4 发展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模式 | 第5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