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8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2 退牧还草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总体实践 | 第13-19页 |
2.1 退牧还草工程概念 | 第13页 |
2.2 退牧还草工程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3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2.2.3 外部性理论 | 第14-15页 |
2.2.4 产权制度 | 第15-16页 |
2.3 国家及内蒙古退牧还草实施情况 | 第16-18页 |
2.3.1 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 | 第16-17页 |
2.3.2 内蒙古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 | 第17-18页 |
2.4 退牧还草工程效果及其衡量标准 | 第18-19页 |
3 阿拉善右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 | 第19-26页 |
3.1 阿拉善右旗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3.1.1 阿拉善右旗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3.1.2 阿拉善右旗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3.2 阿拉善右旗退牧还草项目实施情况 | 第21-24页 |
3.2.1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基本情况 | 第21页 |
3.2.2 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划分及补贴标准 | 第21-22页 |
3.2.3 奖励补贴及鼓励政策 | 第22-23页 |
3.2.4 统筹养老保险 | 第23页 |
3.2.5 项目组织管理 | 第23-24页 |
3.3 阿拉善右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3.3.1 创新退牧模式 | 第24页 |
3.3.2 因地制宜制定补助奖励政策 | 第24页 |
3.3.3 创新举措,撬动贷款 | 第24-26页 |
4 阿拉善右旗退牧还草工程阶段性成效 | 第26-36页 |
4.1 生态效益 | 第26-28页 |
4.1.1 促进了草原植被恢复与生长 | 第26-27页 |
4.1.2 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 第27-28页 |
4.2 经济效益 | 第28-34页 |
4.2.1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 第28-29页 |
4.2.2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 | 第29-31页 |
4.2.3 促进了农牧民收入增加 | 第31-34页 |
4.3 社会效益 | 第34-36页 |
4.3.1 改变了农牧民生活方式 | 第34-35页 |
4.3.2 完善了城镇社会功能 | 第35页 |
4.3.3 牧民对退牧还草政策的态度 | 第35-36页 |
5 阿拉善右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面临的制约因素 | 第36-40页 |
5.1 项目缺乏后续产业支撑 | 第36页 |
5.2 监督管理不到位 | 第36-37页 |
5.2.1 草原监督管护不到位 | 第36-37页 |
5.2.2 项目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 | 第37页 |
5.3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 | 第37-38页 |
5.4 草原生态补偿主体单一 | 第38页 |
5.5 农牧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 第38-40页 |
6 改善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建议 | 第40-44页 |
6.1 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渠道 | 第40页 |
6.2 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退牧还草工程提供产业支撑 | 第40-41页 |
6.3 将项目区农牧户纳入城乡一体养老保险范围 | 第41-42页 |
6.4 建立完善草原监管机构,加强禁牧区草原管护工作 | 第42页 |
6.5 加强农牧民就业培训与指导 | 第42页 |
6.6 创新草原产权制度 | 第42-43页 |
6.7 将退牧还草政策投入资源向边界牧户倾斜 | 第43-44页 |
7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