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论文的缘起 | 第20-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4页 |
1.1.1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0-22页 |
1) 机遇 | 第21页 |
2) 挑战 | 第21-22页 |
1.1.2 温州瑞安城北组团中心区城市设计项目概况 | 第22-24页 |
1) 塘下镇简介 | 第22-23页 |
2) 项目概况 | 第23-24页 |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4-28页 |
1.2.1 对小城镇中心区盲目建设发展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的梳理与总结 | 第25-27页 |
1.2.2 以城镇新建中心项目为契机用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指导实践 | 第27-28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8-3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 文献阅读 | 第28页 |
2) 实地考察 | 第28页 |
3) 经验学习 | 第28-29页 |
4) 比较分析 | 第29页 |
5) 理论借鉴 | 第29页 |
6) 归纳总结 | 第29-3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解析 | 第31-53页 |
2.1 小城镇中心区研究 | 第31-43页 |
2.1.1 小城镇 | 第31-33页 |
1) 小城镇的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2)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32-33页 |
2.1.2 城市中心区 | 第33-35页 |
1) 城市中心区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2) 城市中心区的职能构成 | 第33-35页 |
3) 城市中心区的范围 | 第35页 |
2.1.3 小城镇中心区 | 第35-43页 |
1) 中国传统城镇中心 | 第36-39页 |
2) 现代小城镇中心区 | 第39-41页 |
3) 建设小城镇新中心的意义与挑战 | 第41-43页 |
2.2 城市设计的意义与困惑 | 第43-52页 |
2.2.1 意义:城市设计是解决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 | 第43-50页 |
1) 城市设计的基本含义 | 第43页 |
2) 城市设计完善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局限与疏漏 | 第43-45页 |
3) 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为城市建设发展问题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 第45页 |
4) 城市设计理论为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 第45-50页 |
2.2.2 困惑:不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法 | 第50-52页 |
1) 空间尺度的独特性 | 第50-51页 |
2) 功能构成的独特性 | 第51页 |
3) 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 第51-52页 |
2.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小城镇中心区建设发展问题的解析 | 第53-92页 |
3.1 空间形态层面 | 第53-67页 |
3.1.1 空间形态整体性的缺失 | 第54-60页 |
1) 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碎裂 | 第54-55页 |
2) 城市肌理的混杂 | 第55-57页 |
3) 城市景观体系的混乱 | 第57-59页 |
4) 城市界面的断裂 | 第59-60页 |
3.1.2 空间形态多样性的缺失 | 第60-67页 |
1) 城市空间层级的消亡 | 第60-62页 |
2) 城市公共空间的“二维化” | 第62-63页 |
3) 城市天际线“美感”的丧失 | 第63-65页 |
4) 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的“均质化” | 第65-67页 |
3.2 功能活力层面 | 第67-80页 |
3.2.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 第67-70页 |
1) 土地开发强度低 | 第67-68页 |
2) 用地结构不合理 | 第68-70页 |
3.2.2 城市功能不完善 | 第70-73页 |
1) 功能配置不齐全 | 第70-71页 |
2) 公共空间功能定位单一 | 第71-73页 |
3.2.3 交通组织混乱 | 第73-76页 |
1) 街道交通无序 | 第73-75页 |
2) 路网结构不合理 | 第75-76页 |
3.2.4 缺乏“人性场所” | 第76-80页 |
1) 街道模式的退化——社会活力的缺失 | 第76-79页 |
2) 文化空间载体的失落——文化活力的缺失 | 第79-80页 |
3.3 城市特色层面 | 第80-91页 |
3.3.1 自然景观符号的破坏 | 第81-85页 |
1) “江南水乡”气质的泯灭 | 第81-83页 |
2) “山地小镇”个性的消失 | 第83-85页 |
3.3.2 建筑类型符号的嬗变 | 第85-88页 |
1) “院落——街巷式”与“兵营式” | 第85-86页 |
2) “白墙黑瓦”与“争奇斗艳” | 第86-88页 |
3.3.3 文化心理符号的遗失 | 第88-91页 |
1) “城市名片”的丢失 | 第88-90页 |
2) “城市故事”的遗忘 | 第90-91页 |
3.4 小结 | 第91-92页 |
第4章 小城镇中心区建设发展问题的应对—结合温州瑞安市塘下镇新建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 | 第92-156页 |
4.1 基于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城市设计策略 | 第94-114页 |
4.1.1 构建中心区整体空间格局与城市景观系统 | 第94-99页 |
1) 整体空间格局的建构 | 第94-96页 |
2) 城市景观系统的建构 | 第96-97页 |
3) 实证分析 | 第97-99页 |
4.1.2 强化城市界面的连续性 | 第99-102页 |
1) 道路侧界面的连续性 | 第100页 |
2) 广场底界面的连续性 | 第100-102页 |
3) 街道侧界面与底界面的连续性 | 第102页 |
4) 实证分析 | 第102页 |
4.1.3 营造丰富的城市空间类型 | 第102-106页 |
1) 城市空间“原型”的抽象 | 第103-104页 |
2) 实证分析 | 第104-106页 |
4.1.4 城市开敞空间的“立体化”塑造 | 第106-108页 |
1) 空间形式的“立体化” | 第106-107页 |
2) 心理知觉的“立体化” | 第107-108页 |
3) 实证分析 | 第108页 |
4.1.5 城市天际线的“美感”设计 | 第108-111页 |
1) 背景——人工与自然的层次美 | 第109页 |
2) 中景——韵律与节奏的形式美 | 第109-110页 |
3) 前景——气质与内涵的独特美 | 第110页 |
4) 实证分析 | 第110-111页 |
4.1.6 “多尺度”城市的建立 | 第111-114页 |
1) “多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新特征 | 第111-112页 |
2) “多尺度”城市的体现——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的多样统一 | 第112-113页 |
3) 实证分析 | 第113-114页 |
4.2 基于城市功能完善与活力营造的城市设计策略 | 第114-140页 |
4.2.1 强调中心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 第114-121页 |
1)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 第115-116页 |
2) 以土地置换促进用地结构的合理化 | 第116页 |
3) 城市空间的混合使用 | 第116-118页 |
4) 实证分析 | 第118-121页 |
4.2.2 引导城市交通的合理布局 | 第121-127页 |
1) 重视“静态交通”建设 | 第121-123页 |
2) 发展完善的城市步行交通体系 | 第123-125页 |
3) 实证分析 | 第125-127页 |
4.2.3 以“事件”促进社会活力的提升 | 第127-134页 |
1) 向城市“负空间”学习 | 第127-130页 |
2) 引导广场“事件”的发生 | 第130-131页 |
3) 促使街道“事件”的形成 | 第131-134页 |
4) 实证分析 | 第134页 |
4.2.4 以“民俗”带动文化活力发展 | 第134-140页 |
1) 民俗文化空间载体形式的提炼 | 第135-136页 |
2) 民俗文化与现代城市功能的复合 | 第136-139页 |
3) 实证分析 | 第139-140页 |
4.3 基于城市特色诠释的城市设计策略 | 第140-155页 |
4.3.1 以滨水界面设计主导城镇“自然景观符号”的重建 | 第140-146页 |
1) 面域实体要素与水 | 第140-142页 |
2) 线性实体要素与水 | 第142-144页 |
3) 点状实体要素与水 | 第144-145页 |
4) 实证分析 | 第145-146页 |
4.3.2 地域性“建筑类型符号”的现代演绎 | 第146-152页 |
1) 对地域性的思辨 | 第146-147页 |
2) 传统“建筑类型符号”的归纳 | 第147-148页 |
3) 传统“建筑类型符号”的现代演绎方式 | 第148-150页 |
4) 实证分析 | 第150-152页 |
4.3.3 “文化心理符号”的复兴 | 第152-155页 |
1) 重拾城镇“老地名” | 第152-153页 |
2) 建设城镇“双地标” | 第153-154页 |
3) 实证分析 | 第154-155页 |
4.4 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5章 论文的回顾及总结 | 第156-160页 |
5.1 论文脉络的梳理 | 第156-158页 |
5.1.1 WHY? | 第156-157页 |
5.1.2 HOW? | 第157-158页 |
5.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8页 |
5.2.1 对小城镇中心区建设问题根源的认知 | 第158页 |
5.2.2 小城镇中心区建设发展问题体系的建立 | 第158页 |
5.2.3 以“城市记忆”的角度解读城市特色 | 第158页 |
5.3 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158-160页 |
5.3.1 对小城镇中心区各形态要素背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 | 第158-159页 |
5.3.2 对小城镇中心区建设发展问题的总结不够全面 | 第159页 |
5.3.3 单一的城市设计实践难以形成完善的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图表索引 | 第167-178页 |
作者简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