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浊度矿物污水的磁辅助沉降处理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煤泥水沉降处理现状 | 第17页 |
1.3 煤泥水沉降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电场辅助沉降技术 | 第17-19页 |
1.3.2 磁场辅助沉降技术 | 第19-20页 |
1.3.3 生物絮凝沉降技术 | 第20-21页 |
1.4 双电层与DLVO理论 | 第21-25页 |
1.4.1 双电层 | 第21-22页 |
1.4.2 DLVO理论 | 第22-25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25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高浊度矿物污水的配制 | 第28-32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试验部分 | 第28-29页 |
2.2.1 试验原料 | 第28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3 模拟高浊度污水 | 第29-30页 |
2.4 Zeta电位测试 | 第30页 |
2.5 确定模拟高浊度污水的配比 | 第30页 |
2.6 机理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预磁化—混凝沉降试验及分析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试验部分 | 第33-41页 |
3.2.1 试验原料 | 第33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4 因素的选取 | 第34页 |
3.2.5 单因素试验 | 第34-39页 |
3.2.6 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39页 |
3.2.7 正交表的选择及正交试验 | 第39-41页 |
3.2.8 Zeta电位测试 | 第41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3.1 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 第41页 |
3.3.2 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第41-44页 |
3.3.3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3.3.4 综合平衡分析及结果验证试验 | 第45-46页 |
3.3.5 Zeta电位分析 | 第46页 |
3.4 机理分析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磁絮凝沉降试验及分析 | 第48-6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试验部分 | 第48-63页 |
4.2.1 试验原料 | 第48-49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4.2.3 湿法分选粉煤灰磁珠 | 第49-50页 |
4.2.4 行星式球磨机球磨粉煤灰磁珠 | 第50页 |
4.2.5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4.2.6 单因素试验 | 第51-63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页 |
4.4 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静电引力吸附沉降试验及分析 | 第66-8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试验部分 | 第66-78页 |
5.2.1 湿法分选粉煤灰磁珠 | 第66-67页 |
5.2.2 行星式球磨机球磨粉煤灰磁珠 | 第67-68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68-78页 |
5.3 Zeta电位测试 | 第78-79页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论 | 第79-80页 |
5.5 机理分析 | 第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