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1 杂种优势概念、理论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1.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 水稻配合力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2.1 配合力的概念、测定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2 杂交水稻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3 杂交水稻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2.3 产量相关性状测定 | 第25页 |
2.4 米质性状测定 | 第25页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3.1 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 第26-33页 |
3.1.1 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的方差及遗传力分析 | 第26-27页 |
3.1.2 产量相关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27-29页 |
3.1.3 产量相关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29-32页 |
3.1.4 产量相关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3.2 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 第33-38页 |
3.2.1 米质性状及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3.2.2 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34-35页 |
3.2.3 米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35-37页 |
3.2.4 米质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8-40页 |
4.1 中籼杂交水稻主要产量和米质性状的遗传特点 | 第38页 |
4.2 中籼杂交水稻亲本选配中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相对重要性 | 第38-39页 |
4.3 中籼杂交水稻亲本配合力表现及其评价 | 第39页 |
4.4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