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 第14-17页 |
1.3.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5页 |
1.3.2 具有复杂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 第15页 |
1.3.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癌症治疗 | 第15-17页 |
1.3.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估 | 第17页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9-26页 |
2.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19-20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2 常用培养基及缓冲溶液 | 第19页 |
2.1.3 实验所用细胞和菌株 | 第19-20页 |
2.2 仪器和表征方法 | 第20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2.2 表征方法 | 第20页 |
2.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0-22页 |
2.3.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0-21页 |
2.3.2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21页 |
2.3.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1-22页 |
2.3.4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阿霉素药物负载 | 第22页 |
2.4 细胞培养及光动力学治疗 | 第22-24页 |
2.4.1 细胞孵育 | 第22-23页 |
2.4.2 H1299细胞的共聚焦成像 | 第23页 |
2.4.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23-24页 |
2.5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抑菌实验 | 第24-26页 |
2.5.1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抗菌药物的负载 | 第24页 |
2.5.2 细菌培养 | 第24页 |
2.5.3 抗菌实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6-40页 |
3.1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26-33页 |
3.1.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6-27页 |
3.1.2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27-28页 |
3.1.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30页 |
3.1.4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测试 | 第30-33页 |
3.2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在化疗和光动力学双模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 第33-36页 |
3.2.1 细胞共聚焦成像 | 第33-34页 |
3.2.2 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学治疗 | 第34-36页 |
3.2.3 基于化疗和光动力学治疗的癌细胞双模治疗 | 第36页 |
3.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在光动力学和药物复合抑菌中的应用 | 第36-40页 |
3.3.1 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光动力学抑菌效果 | 第36-37页 |
3.3.2 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光动力学和药物复合抑菌效果 | 第37-4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2页 |
4.1 结论 | 第40-41页 |
4.2 展望 | 第41-42页 |
第五章 LRRC52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2-55页 |
5.1 前言 | 第42-43页 |
5.2 主要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5.2.1 实验所用载体和菌株 | 第43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5.2.3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5.2.4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44-4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5-52页 |
5.3.1 感受态的制备 | 第45-46页 |
5.3.2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纯化 | 第46-47页 |
5.3.3 质粒的提取 | 第47-48页 |
5.3.4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和转化 | 第48-49页 |
5.3.5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49-50页 |
5.3.6 表达菌株的鉴定及筛选 | 第50-51页 |
5.3.7 目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51-52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5.4.1 小量诱导结果 | 第52页 |
5.4.2 大量表达结果 | 第52-53页 |
5.4.3 分子筛层析纯化目的蛋白 | 第53-54页 |
5.5 结果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