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d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文献概况 | 第11页 |
(二) 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 儿童 | 第13-14页 |
(二) 困境儿童 | 第14页 |
(三) 社会救助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项目点基本情况介绍 | 第16-21页 |
一、Z乡简介 | 第16页 |
二、项目实施准备 | 第16-21页 |
(一) 困境儿童筛选及排查 | 第16-18页 |
(二) 志愿队伍建设 | 第18页 |
(三) 儿童福利主任建设 | 第18-19页 |
(四) 困境儿童需求评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困境儿童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一、生理及健康问题 | 第21-22页 |
二、经济问题 | 第22页 |
三、情感问题 | 第22-23页 |
四、教育问题 | 第23页 |
五、监护问题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我国困境儿童救助发展历程 | 第25-32页 |
一、传统型困境儿童救助 | 第25-26页 |
二、转型期困境儿童救助 | 第26-27页 |
三、当代中国困境儿童救助 | 第27-28页 |
四、我国困境儿童救助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 困境儿童救助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8-29页 |
(二) 困境儿童救助体系不完善 | 第29页 |
(三) 困境儿童救助报告机制不健全 | 第29页 |
(四) 救助内容过于简单 | 第29-30页 |
(五) 困境儿童救助资金不足 | 第30页 |
(六) 民间救助困难重重 | 第30-31页 |
(七) 救助专业水平有限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国外困境儿童救助模式研究 | 第32-37页 |
一、英国困境儿童救助模式 | 第32-33页 |
二、美国困境儿童救助模式 | 第33-34页 |
三、法国困境儿童救助模式 | 第34-35页 |
四、英国、美国和法国三者救助模式的差异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六章 困境儿童救助工作研究 | 第37-46页 |
一、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 | 第37-42页 |
(一) 针对困境儿童的个案服务 | 第37-39页 |
(二) 针对困境儿童的小组工作 | 第39-40页 |
(三) 困境儿童社区工作服务 | 第40-41页 |
(四) 困境儿童救助慰问 | 第41页 |
(五) 提升家庭自身解决问题能力 | 第41-42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救助优点 | 第42-44页 |
(一) 依托政府、机构为平台,有效联络社会资源 | 第42页 |
(二) 秉持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介入 | 第42-43页 |
(三) 注重社工评估 | 第43-44页 |
(四)重视家庭功能,发挥家庭作用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建议 | 第46-50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46页 |
二、建议 | 第46-50页 |
(一) 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救助体系 | 第46-47页 |
(二) 依托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困境儿童救助体系 | 第47-48页 |
(三) 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困境儿童救助中的主体地位 | 第48页 |
(四) 重视家庭能力建设,发挥家庭功能 | 第48-49页 |
(五) 建立高效、及时的筛查、报告和救助体系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