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7页 |
| 1.2.1 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 1.2.2 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1.3.1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 2.1 并购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2.1.1 并购的概念 | 第20页 |
| 2.1.2 并购绩效的概念 | 第20-21页 |
| 2.2 并购方式及动因 | 第21-24页 |
| 2.2.1 并购的方式 | 第21-22页 |
| 2.2.2 并购的动因 | 第22-24页 |
| 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24-27页 |
| 2.3.1 事件研究法 | 第24页 |
| 2.3.2 会计研究法 | 第24-25页 |
| 2.3.3 两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 第25-26页 |
| 2.3.4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 第3章 红阳能源并购沈阳焦煤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39页 |
| 3.1 并购背景分析 | 第27-29页 |
| 3.1.1 国家宏观政策背景 | 第27-28页 |
| 3.1.2 行业背景 | 第28-29页 |
| 3.2 并购双方简介 | 第29-33页 |
| 3.2.1 红阳能源简介 | 第29-31页 |
| 3.2.2 沈阳焦煤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第31-33页 |
| 3.3 并购过程及支付方式分析 | 第33-35页 |
| 3.3.1 并购过程 | 第33-34页 |
| 3.3.2 并购的支付方式 | 第34-35页 |
| 3.4 并购的整合过程分析 | 第35-39页 |
| 3.4.1 业务整合过程 | 第35-36页 |
| 3.4.2 部门整合情况 | 第36-37页 |
| 3.4.3 人员整合情况 | 第37-39页 |
| 第4章 红阳能源并购沈阳焦煤股份有限公司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 第39-66页 |
| 4.1 并购的动因分析 | 第39-42页 |
| 4.1.1 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的推动 | 第39-40页 |
| 4.1.2 剥离不良资产改善资产质量 | 第40页 |
| 4.1.3 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行业竞争 | 第40-41页 |
| 4.1.4 实现集团煤电资产整体上市 | 第41-42页 |
| 4.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并购绩效分析 | 第42-50页 |
| 4.2.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 第42-47页 |
| 4.2.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稳健性分析 | 第47-49页 |
| 4.2.3 并购绩效的评价 | 第49-50页 |
| 4.3 基于会计研究法的并购绩效分析 | 第50-66页 |
| 4.3.1 基于财务指标的分析 | 第50-57页 |
| 4.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分析 | 第57-64页 |
| 4.3.3 并购绩效的评价 | 第64-66页 |
| 第5章 并购的评价及建议 | 第66-71页 |
| 5.1 并购的评价 | 第66-68页 |
| 5.1.1 并购的优势 | 第66-67页 |
| 5.1.2 并购的劣势 | 第67-68页 |
| 5.2 企业并购的建议 | 第68-71页 |
| 5.2.1 对企业的建议 | 第68-69页 |
| 5.2.2 对投资者的建议 | 第69-70页 |
| 5.2.3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第70-7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71页 |
| 6.2 论文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