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2.2 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地下水硝酸盐氮与地表水补排关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6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6-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17-19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3页 |
2.2.1 基岩地质 | 第19-22页 |
2.2.2 松散底层 | 第22-23页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6页 |
2.3.1 含水层组划分 | 第23-24页 |
2.3.2 浅层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24-25页 |
2.3.3 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25-26页 |
3. 研究区地下水氮污染状况 | 第26-38页 |
3.1 地下水氮污染机理及来源分析 | 第26-29页 |
3.1.1 地下水氮污染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地下水氮污染来源及淋滤过程分析 | 第27-29页 |
3.2 研究区氮污染源分析 | 第29-30页 |
3.3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8页 |
3.3.1 研究区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30-31页 |
3.3.2 地下水三氮浓度空间变异分析 | 第31-34页 |
3.3.3 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4. 地下水水流模拟 | 第38-52页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8-40页 |
4.1.1 研究区边界条件概化 | 第38-39页 |
4.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9-40页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第40-42页 |
4.2.1 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 | 第41页 |
4.2.2 模型网格剖分 | 第41-42页 |
4.3 稳定流模拟 | 第42-45页 |
4.3.1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42-45页 |
4.3.2 水均衡分析 | 第45页 |
4.4 非稳定流模拟 | 第45-52页 |
4.4.1 初始流场的选择 | 第45-46页 |
4.4.2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46-50页 |
4.4.3 水均衡分析 | 第50-52页 |
5. 地下水硝酸盐氮模拟 | 第52-66页 |
5.1 水质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5.1.1 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5.1.2 初始浓度场的确定 | 第53页 |
5.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3-57页 |
5.2.1 源汇项 | 第53-54页 |
5.2.2 溶质迁移参数 | 第54-55页 |
5.2.3 化学参数 | 第55-57页 |
5.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57-66页 |
5.3.1 硝酸盐氮过程曲线拟合 | 第57-65页 |
5.3.2 浓度场的拟合及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6. 地下水硝酸盐氮补给太湖量估算 | 第66-74页 |
6.1 典型子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氮补给太湖量计算 | 第66-69页 |
6.2 太湖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氮补给太湖量估算 | 第69-74页 |
6.2.1 太湖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 第69-71页 |
6.2.2 太湖氮污染来源分析 | 第71页 |
6.2.3 太湖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氮补给太湖量估算 | 第71-74页 |
7.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75页 |
7.2 存在问题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