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2.1 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6-23页 |
1.2.2 实证方面的研究 | 第23-2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9-3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9-33页 |
2.1.1 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 | 第29-31页 |
2.1.2 空间效应 | 第31-33页 |
2.1.3 经济增长 | 第33页 |
2.2 区位理论 | 第33-35页 |
2.2.1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第33-34页 |
2.2.2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 第34页 |
2.2.3 中心地理论 | 第34-35页 |
2.3 经济增长理论 | 第35-37页 |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35-36页 |
2.3.2 内生增长理论 | 第36-37页 |
2.4 新经济地理理论(NEG理论) | 第37-39页 |
2.4.1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2.4.2 核心原理 | 第38-39页 |
第3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分析 | 第39-45页 |
3.1 一般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3.1.1 直接经济增长效应 | 第39-40页 |
3.1.2 乘数效应 | 第40-41页 |
3.2 空间效应分析 | 第41-44页 |
3.2.1 网络效应 | 第41-43页 |
3.2.2 溢出效应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 第45-73页 |
4.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空间布局 | 第45-56页 |
4.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45-48页 |
4.1.2 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 第48-56页 |
4.2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空间布局 | 第56-71页 |
4.2.1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 第56-65页 |
4.2.2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 第65-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第73-85页 |
5.1 研究方法综述 | 第73-76页 |
5.1.1 基于时间序列研究综述 | 第73-74页 |
5.1.2 基于面板序列研究综述 | 第74-75页 |
5.1.3 基于空间序列研究综述 | 第75-76页 |
5.2 模型选取与指标说明 | 第76-78页 |
5.2.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第76页 |
5.2.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76-7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78-83页 |
5.3.1 全国数据分析 | 第78-80页 |
5.3.2 东部数据分析 | 第80-81页 |
5.3.3 中部数据分析 | 第81-82页 |
5.3.4 西部数据分析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杜宾模型 | 第85-95页 |
6.1 研究方法综述 | 第85-86页 |
6.2 模型选取与指标说明 | 第86-90页 |
6.2.1 空间杜宾模型 | 第86-88页 |
6.2.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88-90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6.3.1 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 | 第90页 |
6.3.2 空间溢出效应 | 第90-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7章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95-109页 |
7.1 研究方法综述 | 第95-98页 |
7.2 模型选取与指标说明 | 第98-102页 |
7.2.1 冰山成本模型 | 第98-100页 |
7.2.2 加入边界效应的冰山成本模型 | 第100-102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102-108页 |
7.3.1 全国数据分析 | 第103-104页 |
7.3.2 东部数据分析 | 第104-105页 |
7.3.3 中部数据分析 | 第105-106页 |
7.3.4 西部数据分析 | 第106-10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09-113页 |
8.1 结论 | 第109-110页 |
8.2 对策建议 | 第110-112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