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染料的处理方法 | 第10-15页 |
1.2.1 传统方法和改进工艺 | 第11-13页 |
1.2.2 高新技术应用 | 第13-15页 |
1.3 铋系光催化剂 | 第15-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BaBiYbO_4的制备和表征分析 | 第18-37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8页 |
2.1.2 表征分析手段 | 第18-19页 |
2.1.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2.2 BaBiYbO_4的表征结果分析 | 第21-36页 |
2.2.1 XRD表征分析 | 第21-25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28页 |
2.2.3 TEM-SAED表征分析 | 第28-29页 |
2.2.4 XPS表征分析 | 第29-31页 |
2.2.5 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 | 第31-32页 |
2.2.6 BET表征分析 | 第32-33页 |
2.2.7 UV-Vis表征分析 | 第33-35页 |
2.2.8 PL表征分析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BaBiYbO_4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第37-52页 |
3.1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37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2 染料的选择及其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3.2.1 偶氮染料简介 | 第37-38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3.2.3 丽春红S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38-40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40-41页 |
3.3.1 光催化反应过程 | 第40-41页 |
3.3.2 对照试验 | 第41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51页 |
3.4.1 光催化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41-42页 |
3.4.2 染料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不同制备工艺对BaBiYbO_4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4 pH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5 无机盐的影响 | 第46-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BaBiYbO_4-TiO_2光催化降解丽春红S的研究 | 第52-61页 |
4.1 试剂和制备方法 | 第52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4.1.2 制备方法 | 第52页 |
4.2 B-T的表征分析 | 第52-54页 |
4.2.1 表征手段 | 第52页 |
4.2.2 固相吸收谱表征分析 | 第52-53页 |
4.2.3 PL表征分析 | 第53-54页 |
4.3 B-T的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54-59页 |
4.3.1 BaBiYbO_4最佳掺杂量的确定 | 第54-55页 |
4.3.2 10 wt% B-T光催化剂投加量的确定 | 第55-56页 |
4.3.3 10 wt% B-T光催化降解效果研究 | 第56-59页 |
4.4 10 wt% B-T的光催化稳定性实验 | 第59-60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4.4.2 光催化效果的稳定性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