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27页 |
| 1.1 概述 | 第13-16页 |
| 1.2 下地幔底部地震学研究 | 第16-23页 |
| 1.2.1 下地幔底部大尺度剪切波低速体 | 第16-18页 |
| 1.2.2 超低速区 | 第18-20页 |
| 1.2.3 小尺度不均一结构 | 第20-22页 |
| 1.2.4 其他结构 | 第22-23页 |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7-59页 |
| 2.1 研究震相介绍 | 第27-33页 |
| 2.1.1 PKP前驱波 | 第27-31页 |
| 2.1.2 PKKP衍射波 | 第31-33页 |
| 2.2 散射理论 | 第33-41页 |
| 2.2.1 单次散射理论与随机介质 | 第33-36页 |
| 2.2.2 多次散射理论与蒙特卡洛法 | 第36-40页 |
| 2.2.3 PHONON程序 | 第40-41页 |
| 2.3 台阵处理方法 | 第41-48页 |
| 2.3.1 台阵处理方法基本原理 | 第41-45页 |
| 2.3.2 偏移成像原理 | 第45-46页 |
| 2.3.3 拉东变换原理 | 第46-48页 |
| 2.4 波形正演模拟概述 | 第48-59页 |
| 2.4.1 谱元法简介 | 第50-51页 |
| 2.4.2 AxiSEM方法 | 第51-54页 |
| 2.4.3 随机介质模拟 | 第54-59页 |
| 第3章 利用PKP前驱波约束太平洋异常北部散射结构 | 第59-81页 |
| 3.1 引言 | 第59页 |
| 3.2 观测数据 | 第59-63页 |
| 3.3 PKP前驱波走时定位 | 第63-68页 |
| 3.4 PKP前驱波振幅模拟 | 第68-70页 |
| 3.5 ScS-S相对走时残差法 | 第70-74页 |
| 3.5.1 相对走时残差原理 | 第70-72页 |
| 3.5.2 观测数据与处理 | 第72-73页 |
| 3.5.3 剪切波结果 | 第73-74页 |
| 3.6 讨论 | 第74-78页 |
| 3.6.1 单次散射与多次散射 | 第74-76页 |
| 3.6.2 散射体来源 | 第76-78页 |
| 3.6.3 其他可能影响 | 第78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 第4章 利用PKP前驱波约束太平洋异常东部小尺度结构 | 第81-99页 |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 4.2 观测数据 | 第82-85页 |
| 4.3 慢度矢量信息 | 第85-88页 |
| 4.4 波形模拟结果 | 第88-90页 |
| 4.5 散射体空间分布 | 第90-95页 |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95-98页 |
| 4.6.1 与前人结果的对比 | 第95-96页 |
| 4.6.2 动力学意义 | 第96-98页 |
| 4.6.3 其他可能影响 | 第98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第5章 利用PKKP衍射波约束核幔边界界面速度结构 | 第99-111页 |
| 5.1 引言 | 第99页 |
| 5.2 核幔边界衍射波—以PKKP衍射波为例 | 第99-100页 |
| 5.3 地震数据与处理 | 第100-103页 |
| 5.4 对核幔边界界面速度的约束 | 第103-10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111-113页 |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13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 6.4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53页 |
| 附录A | 第153-162页 |
| 附录B | 第162-163页 |
| 附录C | 第163-164页 |
| 附录D | 第164-165页 |
| 附录E | 第165-166页 |
| 附录F | 第166-179页 |
| 致谢 | 第179-182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