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和铜仁地区典型土壤的系统分类与适宜性评价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11-18页 |
1.1 我国西南地区土壤的形成环境与过程 | 第11-13页 |
1.1.1 成土环境特点 | 第11-12页 |
1.1.2 主要的土壤形成过程 | 第12-13页 |
1.2 土壤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国内外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西南地区的土壤调查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1.3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1.3.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体系 | 第15-16页 |
1.3.2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16页 |
1.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典型土壤发生学特性分析 | 第18-32页 |
2.0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0.1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 第18-19页 |
2.0.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1 采样点环境分析 | 第20-21页 |
2.2 发生学特性与成土过程 | 第21-31页 |
2.2.1 土壤机械组成与粘化作用 | 第21-27页 |
2.2.2 土壤酸碱性与淋溶作用 | 第27页 |
2.2.3 有机质的积累和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2.2.4 土壤颜色及其发生学意义 | 第28-29页 |
2.2.5 铁锰斑纹与氧化还原过程 | 第29-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3 研究区土壤的系统分类 | 第32-43页 |
3.1 分类流程 | 第32-33页 |
3.2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 第33-40页 |
3.2.1 诊断层类型 | 第33-34页 |
3.2.2 诊断特性类别 | 第34-40页 |
3.3 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确定 | 第40-42页 |
3.3.1 土纲和亚纲 | 第40页 |
3.3.2 土类与亚类的确定 | 第40-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4 研究区土壤的适宜性评价 | 第43-53页 |
4.1 适宜性评价的步骤 | 第43页 |
4.2 适宜性评价等级 | 第43-44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9页 |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4页 |
4.3.2 建立评价标准 | 第44-46页 |
4.3.3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6页 |
4.3.4 权重设置 | 第46-48页 |
4.3.5 等级划分与结果 | 第48-49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9-52页 |
4.4.1 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4.2 评价单元土壤类型讨论 | 第50-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