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第二节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第三节 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第四节 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吾丘衍《三十五举》产生的环境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吾丘衍《三十五举》产生的外围环境 | 第13-15页 |
| 一 政治经济环境 | 第13页 |
| 二 思想意识环境 | 第13-14页 |
| 三 艺术环境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吾丘衍《三十五举》产生的内围环境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吾丘衍《三十五举》与赵孟頫印学思想的联系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吾丘衍《三十五举》的印学思想 | 第19-52页 |
| 第一节 《三十五举》“古”之内涵 | 第19-31页 |
| 一 以《说文解字》为根本之“古” | 第21-27页 |
| 二 以“方正”汉印为根基之“古” | 第27-31页 |
| 第二节 《三十五举》“新”之探索 | 第31-52页 |
| 一 “博古”、“识古器”以创“新” | 第31-36页 |
| 二 “错杂为用”以创“新” | 第36-40页 |
| 三 用碑、汉器、碑盖中字以创“新” | 第40-45页 |
| 四 对“新器物”的借鉴应用方式 | 第45-52页 |
| 第三章 《三十五举》“借古开新”及其影响 | 第52-63页 |
| 第一节 “新”思想的延伸与“印外求印”的关联 | 第52-54页 |
| 第二节 以汉印为基础、呈现多样性的明清篆刻发展高峰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三十五举》对后世篆刻家的影响 | 第55-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