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基本框架第13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5页
        1.5.1 可能的创新第15页
        1.5.2 不足之处第15页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9页
        1.6.1 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及特点第15-16页
        1.6.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16-17页
        1.6.3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第17-19页
2 影子银行发展概述第19-25页
    2.1 影子银行的概念第19-20页
    2.2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第20-21页
        2.2.1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背景第20页
        2.2.2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原因第20-21页
    2.3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影响第21-25页
        2.3.1 我国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第21-22页
        2.3.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影响第22-25页
3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第25-33页
    3.1 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理论第25-26页
        3.1.1 货币政策传导类型第25页
        3.1.2 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第25-26页
    3.2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26-28页
        3.2.1 削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第26-27页
        3.2.2 降低再贴现再贷款的作用力第27页
        3.2.3 弱化公开市场业务效力第27页
        3.2.4 影响利率工具使用效果第27-28页
    3.3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第28-31页
        3.3.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第28页
        3.3.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28-30页
        3.3.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第30-31页
    3.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第31-33页
        3.4.1 降低商业银行传导主体地位第31页
        3.4.2 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方向的可控性第31页
        3.4.3 减少了可控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第31页
        3.4.4 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时滞第31-33页
4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3-49页
    4.1 实证研究设计第33-36页
        4.1.1 研究方法第33-34页
        4.1.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第34-36页
    4.2 实证研究第36-49页
        4.2.1 平稳性检验与模型的构建第36-37页
        4.2.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37-39页
        4.2.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第39-43页
        4.2.4 方差分解第43-49页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49-53页
    5.1 研究结论第49页
    5.2 政策建议第49-53页
        5.2.1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与引导第50页
        5.2.2 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50-51页
        5.2.3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第51页
        5.2.4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
下一篇:我国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