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保障性住房 | 第19页 |
2.1.2 公共政策执行 | 第19-21页 |
2.1.3 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三圈"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住房过滤理论 | 第22页 |
2.2.3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大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3.1 大连市保障性住房基本政策 | 第24-28页 |
3.1.1 经济适用住房政策 | 第24-25页 |
3.1.2 廉租房政策 | 第25-27页 |
3.1.3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 | 第27-28页 |
3.2 大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的新举措 | 第28-31页 |
3.2.1 增加筹资方式 | 第28-30页 |
3.2.2 加大对公共租赁房的投入 | 第30页 |
3.2.3 淡化住房的商品属性 | 第30-31页 |
3.3 大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3.3.1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主体受自身利益干扰 | 第31-32页 |
3.3.2 保障性住房分配覆盖率不足 | 第32-33页 |
3.3.3 政策执行受执行环境与资源局限 | 第33-34页 |
3.3.4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监督不力 | 第34-35页 |
3.4 大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8页 |
3.4.1 准入和退出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3.4.2 中央政策不连贯 | 第36页 |
3.4.3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局限 | 第36-37页 |
3.4.4 保障性住房筹资方式单一 | 第37页 |
3.4.5 政策执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37-38页 |
第4章 国外与国内其它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 第38-45页 |
4.1 国外与国内其它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状况 | 第38-43页 |
4.1.1 国外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状况 | 第38-41页 |
4.1.2 国内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状况 | 第41-43页 |
4.2 国外与国内其它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 第43-45页 |
4.2.1 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制度 | 第43-44页 |
4.2.2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型住房 | 第44页 |
4.2.3 保障公共财政预算资金投入 | 第44-45页 |
第5章 进一步解决大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的策略分析 | 第45-57页 |
5.1 厘清政策执行主体利益关系 | 第45-48页 |
5.1.1 规范政策执行主体利益 | 第45-46页 |
5.1.2 鼓励大连市多元政策执行主体参与 | 第46-47页 |
5.1.3 合理分配政府间职责 | 第47-48页 |
5.2 完善保障对象的分配制度建设 | 第48-50页 |
5.2.1 规范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机制 | 第48-50页 |
5.2.2 增强公租房供给力度 | 第50页 |
5.3 强化政策执行机制建设并扩充资金来源渠道 | 第50-53页 |
5.3.1 建立专业化的政策执行机构 | 第51页 |
5.3.2 扩大住房保障资金来源 | 第51-52页 |
5.3.3 创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 第52-53页 |
5.4 从多方面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监督体系 | 第53-57页 |
5.4.1 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是根本保障 | 第54页 |
5.4.2 建立健全收入信息系统 | 第54页 |
5.4.3 完善国家机关的监督机制 | 第54-56页 |
5.4.4 加强监控的阳光化程度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