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1-1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1.5 终止实验标准 | 第11-12页 |
1.6 剔除标准 | 第12页 |
1.7 脱落标准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2页 |
2.2 随机分组 | 第12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12-14页 |
2.3.1 A组郑氏推拿手法组 | 第12-13页 |
2.3.2 B组核心肌群功能锻炼组 | 第13-14页 |
2.3.3 C组联合组(郑氏推拿手法+核心肌力训练) | 第14页 |
2.4 疗程 | 第14-15页 |
2.5 观测指标与方法 | 第15-17页 |
2.5.1 主要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2.5.2 疗效评定与方法 | 第16页 |
2.5.3 安全性观测 | 第16页 |
2.5.4 不良指标观测 | 第16-17页 |
2.5.5 随访 | 第17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1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7-20页 |
3.1 一般基线结果 | 第17-18页 |
3.2 疗效评价结果 | 第18-19页 |
3.3 随访结果 | 第19-20页 |
3.4 脱落病例 | 第20页 |
3.5 不良反应 | 第20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20-36页 |
4.1 NLBP可能的发病机制 | 第20-24页 |
4.1.1 肌肉失衡 | 第20-21页 |
4.1.2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 第21页 |
4.1.3 椎间盘的退变 | 第21-22页 |
4.1.4 腰椎失稳 | 第22-23页 |
4.1.5 小关节退变 | 第23页 |
4.1.6 其他发病机制 | 第23-24页 |
4.2 祖国医学对NLBP的认识 | 第24页 |
4.3 郑氏推拿手法 | 第24-30页 |
4.3.1 推拿手法治疗NLBP的作用原理 | 第24-25页 |
4.3.2 郑氏推拿治疗NLBP的机理 | 第25-30页 |
4.4 核心肌力 | 第30-32页 |
4.4.1 核心肌群与NLBP的关系 | 第30-31页 |
4.4.2 核心力量训练治疗NLBP的作用原理 | 第31-32页 |
4.5 疗效分析 | 第32-36页 |
4.5.1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改善情况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32页 |
4.5.2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4.5.3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肌耐力变化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5.4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schober测量值的结果分析 | 第34页 |
4.5.5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后随访3月复发率的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治疗进展 | 第43-5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表 | 第57-59页 |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