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英文对照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1章 临床观察 | 第10-2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2. 研究资料 | 第10-13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2.2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 2.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2.4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 2.5 剔除标准 | 第12页 |
| 2.6 病例的脱落 | 第12-13页 |
| 2.7 研究病例的中止 | 第13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 3.1 药物及器材 | 第13-14页 |
| 3.2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 3.3 临床观察 | 第15-17页 |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 3.5 安全性评定 | 第17-18页 |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18页 |
| 4. 结果 | 第18-24页 |
|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第18-20页 |
| 4.2 七星丹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第20页 |
| 4.3 贝复新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第20-21页 |
| 4.4 临床总疗效比较 | 第21页 |
| 4.5 两种药治疗Ⅲ、Ⅳ期溃疡的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 4.6 Ⅲ、Ⅳ期溃疡组间疗效比较 | 第22页 |
| 4.7 两组患者溃疡面颜色改变、生肌时间比较 | 第22页 |
| 4.8 其他 | 第22-24页 |
| 典型病例 | 第24-27页 |
| 第2章 讨论 | 第27-40页 |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认识 | 第27-28页 |
| 1.1 慢性皮肤溃疡的病因 | 第27页 |
| 1.2 创面的愈合 | 第27-28页 |
| 1.3 创面修复的本质 | 第28页 |
| 2. 现代医学对皮肤溃疡的治疗 | 第28-29页 |
| 2.1 治疗原则 | 第28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的作用机制 | 第29-30页 |
| 3.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来源 | 第29页 |
| 3.2 贝复新的作用机制 | 第29-30页 |
| 3.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竞争性作用 | 第30页 |
| 4. 祖国医学外治慢性皮肤溃疡 | 第30-33页 |
| 4.1 祖国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0-31页 |
| 4.2 祖国医学运用外用药物治疗溃疡概述 | 第31-32页 |
| 4.3 外用方药的作用 | 第32-33页 |
| 5. 解析七星丹 | 第33-38页 |
| 5.1 七星丹组方与制备 | 第33页 |
| 5.2 七星丹方义分析 | 第33-34页 |
| 5.3 药理研究 | 第34-36页 |
| 5.4 七星丹生肌新解 | 第36-37页 |
| 5.5 七星丹的优势 | 第37页 |
| 5.6 其他 | 第37-38页 |
| 6. 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38-40页 |
| 6.1 结果分析 | 第38页 |
| 6.2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3章 问题与展望 | 第40-42页 |
| 1. 本观察研究存的一些问题、局限性 | 第40-41页 |
| 1.1 观察的客观性 | 第40页 |
| 1.2 分子生物学等微观角度阐述欠详细 | 第40页 |
| 1.3 贝复新使用方法 | 第40页 |
| 1.4 七星丹的实验室研究 | 第40页 |
| 1.5 试验样本量 | 第40-41页 |
| 2. 展望 | 第41-42页 |
| 2.1 对七星丹进行现代化研究 | 第41页 |
| 2.2 两种药物对不同皮肤溃疡的疗效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综述 | 第45-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58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