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5页 |
| 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 2.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 实验部分 | 第15-2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5页 |
| 1.3 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 1.4 其他材料 | 第1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6-23页 |
| 2.1 动物分组 | 第16页 |
| 2.2 建立动物模型 | 第16-17页 |
| 2.3 按组别进行治疗 | 第17-18页 |
| 2.4 灌注取材 | 第18-19页 |
| 2.4.1 固定液配制 | 第18页 |
| 2.4.2 灌注取材 | 第18-19页 |
| 2.5 指标检测 | 第19-23页 |
| 2.5.1 HE染色 | 第19-21页 |
| 2.5.1.1 HE染色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 2.5.1.2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 第20页 |
| 2.5.1.3 常规HE染色流程 | 第20-21页 |
| 2.5.2 面神经Luxol fast blue染色 | 第21页 |
| 2.5.3 免疫组化ABC法 | 第21-23页 |
| 2.5.3.1 免疫组化ABC法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2.5.3.2 操作步骤 | 第22-23页 |
| 2.5.3.3 结果判定 | 第23页 |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2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3-29页 |
| 3.1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的疗效观察 | 第23-26页 |
| 3.1.1 一般情况观察 | 第23-24页 |
| 3.1.2 管灸疗法对家兔损伤面神经的影响 | 第24-26页 |
| 3.1.2.1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面神经纤维数、纤维直径的影响 | 第24-25页 |
| 3.1.2.2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面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1.2.3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面神经束面积的影响 | 第26页 |
| 3.2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面神经及面神经核中NGF/TrkA表达的影响 | 第26-29页 |
| 3.2.1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NGF表达的影响 | 第26-27页 |
| 3.2.2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TrkA表达的影响 | 第27-29页 |
| 讨论部分 | 第29-44页 |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第29页 |
|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第29-31页 |
| 3. 关于管灸疗法的起源、发展及其临床运用 | 第31-34页 |
| 3.1 古代苇管灸疗法的相关记载与临床运用 | 第31-32页 |
| 3.2 管灸疗法的现代临床运用及研究概况 | 第32-34页 |
| 4. 管灸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上的优势 | 第34-36页 |
| 4.1 耳为“宗脉之聚”有利于管灸疗法疗效的发挥 | 第34-35页 |
| 4.2 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有利于管灸疗法疗效的发挥 | 第35-36页 |
| 5. 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其治疗疗程的设定 | 第36-38页 |
| 6. 管灸疗法对家兔损伤面神经的治疗作用 | 第38-39页 |
| 7.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NGF/TrkA表达的影响 | 第39-44页 |
| 7.1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NGF表达的影响 | 第39-40页 |
| 7.2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家兔NGF受体TrkA表达的影响 | 第40-42页 |
| 7.3 管灸疗法中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综述 | 第5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一:附图 | 第62-66页 |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