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氮沉降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附表:本文所用英文缩写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2.1 大气氮沉降概念、来源及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 1.2.2 大气氮沉降研究方法进展 | 第15-16页 |
| 1.2.3 大气氮沉降对水体的影响 | 第16-18页 |
|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3.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 2.1 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21-25页 |
| 2.2.1 站点设置 | 第21-22页 |
| 2.2.2 大气氮湿沉降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 2.2.3 大气氮干沉降样品采集 | 第23-25页 |
| 2.2.4 干湿沉降样品保存 | 第25页 |
| 2.2.5 干湿沉降样品分析 | 第25页 |
| 2.3 大气氮沉降通量的计算 | 第25-26页 |
| 2.3.1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的估算 | 第25-26页 |
| 2.3.2 大气氮干沉降通量的估算 | 第26页 |
| 2.3.3 大气氮总沉降通量的估算 | 第26页 |
| 2.4 气象资料的收集 | 第26页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不同功能区大气氮干沉降特征 | 第27-34页 |
| 3.1 大气氮干沉降化学形态特征 | 第27-29页 |
| 3.2 大气氮干沉降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 3.3 大气氮干沉降时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页 |
| 3.5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不同功能区大气氮湿沉降特征 | 第34-44页 |
| 4.1 雨水的氮浓度 | 第34-39页 |
| 4.1.1 化学形态特征 | 第34-35页 |
| 4.1.2 时空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 4.1.3 雨水中氮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 4.2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 | 第39-43页 |
| 4.2.1 不同形态氮的湿沉降通量 | 第39页 |
| 4.2.2 不同季节降雨中氮沉降量 | 第39-40页 |
| 4.2.3 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 4.2.4 大气氮湿沉降量的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不同功能区大气氮总沉降特征 | 第44-51页 |
| 5.1 大气氮总沉降特征 | 第44-47页 |
| 5.2 与世界各地氮干湿沉降通量的对比 | 第47-48页 |
| 5.3 与临界负荷的对比 | 第48-49页 |
| 5.4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农业区大气氮沉降对水体的影响 | 第51-53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53-56页 |
| 7.1 结论 | 第53-54页 |
| 7.2 不足 | 第54-55页 |
| 7.3 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