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4-1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4页 |
·集成成像与集成全息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集成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集成全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8-2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集成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成像分辨率的提高 | 第31-49页 |
·集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1-35页 |
·记录阶段 | 第31-33页 |
·再现阶段 | 第33-35页 |
·集成成像系统的表征参数 | 第35-40页 |
·集成成像系统的分辨率 | 第35-38页 |
·集成成像系统的视场角 | 第38-39页 |
·集成成像系统的景深 | 第39-40页 |
·基于微扫技术与超分辨率算法提高集成成像重构分辨率的方法 | 第40-48页 |
·微扫技术 | 第41-43页 |
·超分辨率迭代反投影算法(IBP) | 第43-44页 |
·基于微扫与超分辨率的集成成像方法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基于集成成像的三维超分辨率图像重构 | 第49-67页 |
·三维超分辨率图像重构的理论模型 | 第49-53页 |
·二维低分辨率图像成像模型 | 第50-51页 |
·三维低分辨率图像成像模型 | 第51-53页 |
·三维超分辨率图像的集成成像重构 | 第53-59页 |
·三维超分辨率集成成像算法 | 第54-55页 |
·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三维超分辨率红外成像 | 第59-64页 |
·红外成像特点 | 第59-60页 |
·基于三维超分辨率算法的红外成像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四章 集成全息系统的信息传递性能研究以及基于微扫技术的集成全息系统 | 第67-83页 |
·集成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67-70页 |
·集成全息技术概述 | 第67-68页 |
·基于正交投影的集成傅里叶全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68-70页 |
·集成全息系统端到端信息传递性能的分析 | 第70-73页 |
·空间带宽积表征系统信息传递性能的必要性 | 第70-71页 |
·信息传递性能的分析 | 第71-73页 |
·基于微扫技术的集成傅里叶全息系统 | 第73-80页 |
·基于微扫的集成全息系统 | 第74-75页 |
·基于微扫提高集成全息成像质量的分析 | 第75-77页 |
·实验结果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基于生成虚拟视点提高集成全息系统成像质量的方法 | 第83-107页 |
·基于生成虚拟视点消除重构图像中空域、空间频域混叠的方法 | 第83-94页 |
·生成虚拟透视视图消除重构的空间频域混叠 | 第83-86页 |
·生成虚拟正交视图消除重构的空域重叠 | 第86-87页 |
·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87-94页 |
·基于生成虚拟视点矫正重构图像空间扭曲的方法 | 第94-99页 |
·局部空间扭曲的矫正 | 第95-97页 |
·全局空间扭曲的矫正 | 第97-99页 |
·基于SPOC模型提高重构分辨率的算法 | 第99-105页 |
·智能深度反转(SPOC)模型 | 第100-102页 |
·基于SPOC模型改变集成全息系统的采样率分布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本文总结 | 第107-108页 |
·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