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6页 |
·我国大倾角煤层开采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10-11页 |
·我国大倾角开采岩层运动及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对综放采场顶煤破坏特征与机理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国外对大倾角煤层开采理论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国外对综放采场顶煤破坏机理与特征的研究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大倾角松软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38页 |
·影响因素选取 | 第21页 |
·数值计算 | 第21-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计算参数 | 第22页 |
·实验方案 | 第22-23页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24-36页 |
·不同煤层倾角下的模拟结果 | 第24-27页 |
·不同煤层强度下的模拟结果 | 第27-30页 |
·不同采放比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 第30-34页 |
·支架反复支撑下的模拟结果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顶煤“施载体”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 第38-53页 |
·沿工作面走向顶煤“施载体”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 第38-46页 |
·实验模型 | 第38-39页 |
·基本顶“结构”的形成与周期性失稳 | 第39-43页 |
·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特征 | 第43页 |
·沿工作面走向顶煤破坏特征 | 第43-44页 |
·沿工作面走向支承应力演化特征 | 第44-46页 |
·沿工作面倾向顶煤“施载体”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 第46-52页 |
·实验模型 | 第46-47页 |
·实验过程及主要现象 | 第47-49页 |
·工作面倾向顶板垮落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沿倾斜方向顶煤运移特征 | 第50-51页 |
·倾斜向支架工作阻力分布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不同影响因素对顶煤破坏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3-68页 |
·顶煤的破坏机理 | 第53-54页 |
·煤层倾角对顶煤破坏的作用机理 | 第54-59页 |
·超前支承压力对顶煤的区域性预破碎作用 | 第55页 |
·“关键层”层位迁移对顶煤的区域性破坏作用 | 第55-59页 |
·煤层倾角作用下顶煤的区域性破坏特征分析 | 第59页 |
·煤层强度对端面顶煤稳定性的决定性作用 | 第59-61页 |
·采放比对端面顶煤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 第61-64页 |
·支架反复支撑对控顶区顶煤的再破坏作用 | 第64-65页 |
·端面顶煤的多因素耦合破坏机理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工程实践 | 第68-79页 |
·工程背景 | 第68-69页 |
·顶煤破坏的工程显现 | 第69-75页 |
·1121工作面矿山压力监测 | 第69-70页 |
·顶煤的区域性破坏对支架工作状态的影响 | 第70-72页 |
·端面顶煤破碎漏冒对支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采放比对顶煤破碎程度影响作用的显现 | 第74-75页 |
·大倾角松软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护系统稳定性控制措施 | 第75-78页 |
·放煤量的分区控制措施 | 第76页 |
·移架措施 | 第76-77页 |
·支架选型要求 | 第77页 |
·合理采放比确定依据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