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3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受试对象的来源 | 第13页 |
·受试对象的选择 | 第13-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22页 |
·临床设计类型与原则 | 第15-17页 |
·研究流程 | 第17页 |
·治疗方案 | 第17-19页 |
·观察指标 | 第19-21页 |
·统计分析 | 第21页 |
·依从性评价 | 第21-22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2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2-36页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2-23页 |
·一般临床资料基线分析 | 第23-25页 |
·两组治疗前各变量基线状况分析 | 第25页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疼痛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比较 | 第27-28页 |
·胸锁乳突肌iEMG比较 | 第28-29页 |
·斜方肌iEMG比较 | 第29-30页 |
·胸锁乳突肌MF比较 | 第30-31页 |
·斜方肌MF比较 | 第31-32页 |
·颈椎生理曲度与SF-Q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颈椎生理曲度与胸锁乳突肌iEMG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颈椎生理曲度与胸锁乳突肌MF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颈椎生理曲度与斜方肌iEMG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颈椎生理曲度与斜方肌MF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病例脱落情况 | 第36页 |
4. 依从性分析 | 第36页 |
5. 安全性分析(不良事件分析)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8页 |
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37页 |
2.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37-38页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38-42页 |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 | 第38-39页 |
·颈椎生理曲度测量 | 第39-40页 |
·表面肌电信号 | 第40-41页 |
·颈部肌肉的选择 | 第41-42页 |
4. 疗效分析 | 第42-44页 |
5. 机理探讨 | 第44-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49-5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件一:文献综述 | 第57-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件二:伦理审批件 | 第64-65页 |
附件三:病例观察表 | 第65-72页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