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回顾及综述 | 第10-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及其特征 | 第16-23页 |
| ·凉山彝族习惯法 | 第16-19页 |
| ·习惯法概述 | 第16-17页 |
| ·凉山彝族习惯法内容 | 第17-19页 |
| ·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及特征 | 第19-21页 |
| ·德古调解 | 第19-20页 |
| ·神明裁判 | 第20页 |
| ·冤家械斗 | 第20-21页 |
| ·凉山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在当代延续的原因 | 第23-27页 |
| ·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 第23-24页 |
| ·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 第24-25页 |
| ·广泛的民众基础 | 第25页 |
| ·成本利益理性权衡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 | 第27-37页 |
| ·适用主体的缺位 | 第27-29页 |
| ·与国家法在适用上的冲突 | 第29-31页 |
| ·与国家法在实体规则上的冲突 | 第31-33页 |
| ·与国家法执行上的冲突 | 第33-34页 |
| ·观念意识层面的冲突 | 第34-37页 |
| 第5章 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有效融合 | 第37-45页 |
| ·相互补充,适应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模式 | 第37-39页 |
| ·构建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39页 |
| ·促成德古的再造适应完善民间调解机制 | 第39-40页 |
| ·善待习惯法 | 第40-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