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异色瓢虫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异色瓢虫的地理分布 | 第12页 |
·异色瓢虫的色斑类型 | 第12页 |
·异色瓢虫的遗传机制 | 第12-13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述 | 第13-14页 |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 第13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昆虫海藻糖酶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昆虫海藻糖的发现及功能 | 第14-15页 |
·昆虫海藻糖酶的种类与特性 | 第15-16页 |
·昆虫海藻糖酶的功能研究 | 第16-17页 |
·昆虫的耐寒性概述 | 第17-18页 |
·昆虫耐寒性的含义和类型 | 第17页 |
·昆虫耐寒性的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昆虫耐寒性的影响因素 | 第18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9-20页 |
2 异色瓢虫不同斑型线粒体基因的克隆分析 | 第20-36页 |
·实验器材 | 第20-2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0-21页 |
·实验材料与样品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异色瓢虫色斑型的分类、编号和拍照 | 第21页 |
·CO I、ITS1、16S rRNA、ND1和 28S D2-D3基因保守序列的引物设计 | 第21-22页 |
·异色瓢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页 |
·5 种基因保守序列的PCR扩增和回收纯化 | 第22页 |
·pMD18-T载体连接和转化 | 第22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和测序 | 第22-23页 |
·基因保守序列分析和合适基因筛选 | 第23页 |
·CO I和 16S rRNA基因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23页 |
·CO I和 16S rRNA序列与色斑变化关联分析 | 第23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3-34页 |
·15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图像采集 | 第23-24页 |
·DNA提取、PCR扩增、T载体克隆和验证 | 第24-25页 |
·15种异色瓢虫色斑型个体CO I和 16S rRNA基因的测序情况 | 第25-26页 |
·15种异色瓢虫色斑型个体CO I和 16S rRNA基因的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26-29页 |
·分子多样性 | 第29-30页 |
·主要的色斑类群CO I和 16S rRNA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 第30-33页 |
·主要色斑类群CO I和 16S rRNA基因的相似度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3 异色瓢虫越冬种群抗寒能力研究 | 第36-51页 |
·实验器材 | 第3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36页 |
·实验材料与样品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2页 |
·异色瓢虫越冬代异色瓢虫的采集 | 第36-37页 |
·异色瓢虫的色斑分型、称重和性别分辨 | 第37页 |
·异色瓢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测定 | 第37页 |
·异色瓢虫的含水量和脂肪含量测定 | 第37页 |
·异色瓢虫的海藻糖、糖原、蛋白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测定 | 第37-39页 |
·异色瓢虫越冬代不同滞育期Treh和TPS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 第39-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异色瓢虫过冷却点和冰点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异色瓢虫的湿重、干重和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异色瓢虫Treh和T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44-45页 |
·异色瓢虫海藻糖酶Treh1和Treh2酶活测定 | 第45-46页 |
·异色瓢虫Treh和T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46-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异色瓢虫CO I和 16S rRN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 第51页 |
·异色瓢虫越冬代不同滞育深度的耐寒性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的成果和奖励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