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2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4-2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7-35页 |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 第27-28页 |
·新能源产业的界定 | 第28-29页 |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内涵 | 第29-30页 |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产业保护理论 | 第30-31页 |
·产业控制理论 | 第31页 |
·产业竞争力理论 | 第31-32页 |
·产业安全评价理论 | 第32-35页 |
3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第35-51页 |
·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 第35-38页 |
·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的进展 | 第38-45页 |
·产业政策陆续推出 | 第38-39页 |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第39-44页 |
·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 第44-45页 |
·我国新能源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45-51页 |
·政策体系不完善 | 第45-46页 |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第46-47页 |
·市场机制不健全 | 第47-48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48页 |
·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 第48-49页 |
·对外依存度过高 | 第49页 |
·国际贸易风险大 | 第49-51页 |
4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51-63页 |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特征 | 第51-52页 |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 第52-59页 |
·宏观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微观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宏微观因素交互模型 | 第59-63页 |
5 新能源产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 第63-7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63-69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6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3-65页 |
·指标的界定及分析 | 第65-69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9-72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9-71页 |
·熵值法修正权重 | 第71-72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72-77页 |
·物元可拓分析方法简介 | 第72页 |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 第72-7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6 新能源产业安全的提升对策 | 第77-83页 |
·加快新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 第77页 |
·健全新能源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 第77-78页 |
·培育国内新能源应用市场 | 第78-79页 |
·提高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79页 |
·破解新能源发电并网难题 | 第79-80页 |
·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 第80-81页 |
·重视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 | 第81-82页 |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 第82-83页 |
7 实证研究 — 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 | 第83-103页 |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 第83-84页 |
·我国光伏产业安全评价 | 第84-97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84-87页 |
·相关数据的获取 | 第87-89页 |
·评价过程 | 第89-96页 |
·评价结果 | 第96-97页 |
·政策建议 | 第97-103页 |
·全面改善产业生存环境 | 第97-98页 |
·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98-99页 |
·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99-100页 |
·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 | 第100-101页 |
·重点增强产业安全保障能力 | 第101-10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研究结论 | 第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作者简历 | 第111-11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