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农杆菌介导的斑玉蕈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0页
 1 斑玉蕈概述第12-15页
   ·斑玉蕈的分类地位和分布第12页
     ·斑玉蕈的分类地位第12页
     ·斑玉蕈的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第12页
   ·斑玉蕈的生物学特性第12-13页
     ·形态特征第12页
     ·生长发育条件第12-13页
   ·斑玉蕈子实体发育过程第13-15页
     ·菌丝转色期第14页
     ·菌芽期第14页
     ·钉头期第14页
     ·扁球期第14-15页
     ·成熟期第15页
 2 食用菌基因工程技术第15-20页
   ·筛选标记的选择第15-16页
     ·抗生素抗性标记第15-16页
     ·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第16页
     ·代谢产物抗性选择标记第16页
   ·启动子的选择第16-17页
   ·遗传转化方法第17-19页
     ·PEG介导转化法第17-18页
     ·电激转化法第18页
     ·基因枪法第18页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整合法第18-19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第19页
   ·转基因的整合方式第19-20页
 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食用菌遗传转化的研究第20-26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食用菌遗传转化的分子原理第20-21页
   ·ATMT转化中所用的载体系统第21-22页
   ·ATMT技术在食用菌中的研究状况第22-24页
   ·影响食用菌ATMT转化效率的因素第24-26页
     ·农杆菌菌株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24页
     ·元载体上启动子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24-25页
     ·受体材料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25页
     ·共培养时间和温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25页
     ·AS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25-26页
   ·食用菌ATMT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6页
 4 ATMT在食用菌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第26-28页
   ·ATMT介导的随机基因标记第27页
   ·ATMT介导的定向基因突变第27-28页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斑玉蕈的ATMT转化方法的初步建立第30-40页
 1 试验材料第30-31页
   ·菌株和质粒第30页
   ·酶和化学试剂第30页
   ·PCR引物第30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30-31页
 2 试验方法第31-35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载体转化第31-32页
     ·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第31-32页
     ·斑玉蕈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菌株第32页
   ·农杆菌介导的斑玉蕈遗传转化第32-34页
     ·斑玉蕈SIEF3133菌株对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第32-33页
     ·头孢噻肟钠对农杆菌和斑玉蕈菌丝的毒性试验第33页
     ·农杆菌转化受体的制备第33页
     ·农杆菌介导斑玉蕈转化的步骤第33-34页
   ·斑玉蕈转化子的PCR验证第34页
   ·转化子的有丝分裂稳定性分析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LBA4404菌株第35页
   ·斑玉蕈SIEF3133菌株对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第35-36页
   ·头孢噻肟钠对农杆菌和斑玉蕈菌丝的毒性试验第36页
   ·初筛转化子的PCR检测及测序验证第36-38页
   ·抗性转化子的复筛第38-39页
   ·斑玉蕈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第39页
 4 讨论第39-40页
第三章 影响斑玉蕈ATMT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第40-48页
 1 试验材料第40页
   ·菌株和质粒第40页
   ·酶和化学试剂第40页
   ·PCR引物第40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40页
 2 试验方法第40-41页
   ·不同农杆菌菌株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0页
   ·预培养的农杆菌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0-41页
   ·菌丝在农杆菌菌液中浸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1页
   ·共培养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1页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1页
   ·AS的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1页
   ·斑玉蕈转化子的数量统计第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不同农杆菌菌株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1-42页
   ·预培养的农杆菌菌液的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2-43页
   ·菌丝在农杆菌菌液中浸染的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3页
   ·共培养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3-44页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4页
   ·AS的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44-45页
   ·斑玉蕈转化子的数量统计第45页
 4 讨论第45-48页
第四章 斑玉蕈转化子的相关分析和结实性试验第48-56页
 1 试验材料第48页
   ·菌株和质粒第48页
   ·酶和化学试剂第48页
   ·PCR引物第48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48页
 2 试验方法第48-50页
   ·斑玉蕈转化子的绿色荧光检测第48页
   ·斑玉蕈转化子中kan基因的PCR检测第48-49页
   ·斑玉蕈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观察及结实性试验第49页
   ·结实的斑玉蕈转化子中hph基因的PCR验证第49-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53页
   ·斑玉蕈转化子中egfp报告基因表达情况分析第50页
   ·斑玉蕈转化子中kan基因的PCR检测第50-51页
   ·斑玉蕈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观察和结实性试验第51-52页
   ·结实的斑玉蕈转化子中hph基因的验证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8页
附录第58-62页
 1 常用试剂的配制第58-59页
 2 CTAB法提取斑玉蕈基因组DNA第59页
 3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瓜叶面积主效QTL ll2的遗传定位
下一篇:温州地区切花百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