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发展模式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发展模式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第四节 论文主要的创新探索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一、地域分工理论 | 第15页 |
二、增长极理论 | 第15-16页 |
三、产业集群理论 | 第16页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有关理论 | 第17-19页 |
一、梯度推移理论 | 第17页 |
二、点轴开发理论 | 第17-18页 |
三、网络开发理论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20-34页 |
第一节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的现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21-26页 |
一、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 第21-22页 |
二、对俄经贸合作基础稳固 | 第22-23页 |
三、区域空间产业结构逐步合理 | 第23页 |
四、区域内产业关联性较强 | 第23-24页 |
五、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建立 | 第24-25页 |
六、促进加工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6-29页 |
一、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 第26-27页 |
二、区域内发展差距较大 | 第27页 |
三、对俄经贸合作未形成整体优势 | 第27-28页 |
四、核心城市的竞争力不强 | 第28-29页 |
五、人力资本流动性不足 | 第29页 |
第四节 构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 第29-32页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9-30页 |
二、平衡区域内部利益关系的需要 | 第30-31页 |
三、提高对外经贸合作水平的需要 | 第31页 |
四、提升我省经济实力的需要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34-46页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34-36页 |
一、日本临海型工业区的发展方式 | 第34-35页 |
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方式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内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36-40页 |
一、苏南模式 | 第36-38页 |
二、温州模式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可以借鉴的经验 | 第40-42页 |
一、发展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 第40-41页 |
二、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 | 第42-45页 |
一、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42-43页 |
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46-61页 |
第一节 发展重点的选择 | 第46-49页 |
一、重点发展地区的选择 | 第46-47页 |
二、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外延型发展 | 第49-55页 |
一、产业合作基础 | 第50-51页 |
二、产业合作步骤 | 第51-52页 |
三、重点合作领域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内生型发展 | 第55-59页 |
一、区域内分工与协作的演化 | 第55-57页 |
二、区域内的产业整合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的经济效应 | 第61-67页 |
第一节 近期产生的经济效应 | 第61-63页 |
一、生产要素聚集效应 | 第61页 |
二、投资刺激效应 | 第61-62页 |
三、生产效率提升效应 | 第62-63页 |
第二节 远期产生的经济效应 | 第63-66页 |
一、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 第63-64页 |
二、规模经济效应 | 第64-65页 |
三、技术溢出效应 | 第65页 |
四、对俄贸易结构改善效应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构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67-73页 |
第一节 建立外延型发展方式的措施 | 第67-69页 |
一、打造有利于产业合作的外部环境 | 第67-68页 |
二、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 第68页 |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建立内生型发展方式的措施 | 第69-72页 |
一、全方位推动区域内分工与协作 | 第69-70页 |
二、加快实现产业整合的步伐 | 第70-71页 |
三、加快统一市场体系的建设 | 第71-72页 |
四、加强区域内信息共享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