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一、祖国医学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 第13-16页 |
| 1、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 | 第13-14页 |
| 2、循经感传的速度 | 第14-15页 |
| 3、循经感传的激发与控制 | 第15-16页 |
| 二、循经感传的现代研究 | 第16-19页 |
| 1、循经感传临床上的特征 | 第16-18页 |
| 2、循经感传的激发方法 | 第18-19页 |
| 三、鍉针的起源及现代研究 | 第19页 |
| 1、鍉针的起源 | 第19页 |
| 2、鍉针的现代研究 | 第19页 |
| 四、祖国医学对失眠的研究 | 第19-23页 |
| 1、失眠病名及症候特征的研究 | 第19-20页 |
| 2、失眠的病因病机 | 第20页 |
| 3、失眠的辨证分型 | 第20-21页 |
| 4、失眠的治疗 | 第21-23页 |
| 五、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 | 第23-27页 |
| 1、失眠的病因 | 第23页 |
| 2、失眠发生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 3、失眠的诊断 | 第24页 |
| 4、失眠症临床评估 | 第24-25页 |
| 5、失眠的药物治疗 | 第25页 |
| 6、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 第25-27页 |
| 临床研究 | 第27-32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27页 |
| 二、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1.中医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2.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三、纳入标准 | 第27-28页 |
| 四、排除标准 | 第28页 |
| 五、病例剔除标准 | 第28页 |
| 六、病例脱落标准 | 第28页 |
| 七、试验仪器 | 第28页 |
| 八、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 九、观测指标及采集方法 | 第29-31页 |
| 十、统计处理 | 第31-32页 |
| 结果 | 第32-40页 |
| 一、患者情况分析 | 第32页 |
| 二、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 三、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感传前后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改变情况 | 第34-38页 |
| 四、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感传阳性率的情况 | 第38-40页 |
| 讨论 | 第40-45页 |
| 一、电鍉针对循经感传的激发和控制 | 第40页 |
| 二、对循经感传客观指标的探讨 | 第40-41页 |
| 三、循经感传感传阳性率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41-42页 |
| 四、选穴依据 | 第42页 |
| 五、循经感传的临床研究 | 第42-43页 |
| 六、临床疗效及感传阳性率分析 | 第43-44页 |
| 七、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附录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量表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