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恩平组源—汇系统研究

作者简介第1-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选题来源第16页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源-汇”思想的来源及发展第17-18页
     ·“源-汇”系统研究现状第18-20页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第20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22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2页
   ·主要创新点第22-23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3-2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4-29页
   ·恩平组构造结构特征第25-27页
   ·区域地层沉积特征第27-29页
第三章 恩平组层序地层格架第29-37页
   ·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第29-30页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第30-37页
     ·单井层序定量识别标志第30-32页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标志第32-35页
     ·古生物层序界面识别标志第35-37页
第四章 恩平组物源示踪分析第37-50页
   ·基于碎屑锆石的物源示踪分析第37-45页
     ·物源区母岩性质分析第37-40页
     ·碎屑锆石形态特征第40-42页
     ·锆石U-Pb年龄与物源分析第42-45页
   ·基于地震资料的沉积学法物源示踪分析第45-50页
     ·基于前积反射特征的物源分析第46-47页
     ·基于古地貌特征的物源分析第47-50页
第五章 恩平组物源通道识别第50-62页
   ·隆起区古沟谷识别第50-57页
     ·白云凹陷北部隆起区古沟谷第51-54页
     ·白云凹陷西南部隆起区古沟谷第54-55页
     ·白云东低凸起古沟谷第55-57页
   ·北部斜坡带古沟槽识别第57-60页
     ·番禺-A沟槽发育特征第57-58页
     ·番禺-B沟槽发育特征第58-59页
     ·番禺-C沟槽发育特征第59-60页
   ·南部构造转换带识别第60-62页
第六章 恩平组沉积体系分析第62-75页
   ·单井相分析第62-64页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第63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第63页
     ·扇三角洲前缘第63页
     ·浅海相第63-64页
   ·地震相及地震属性分析第64-70页
     ·SQ72地震相及地震属性特征第64页
     ·SQ71地震相及地震属性特征第64-66页
     ·SQ70地震相及地震属性特征第66-70页
   ·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第70-73页
     ·SQ72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70-72页
     ·SQ71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72页
     ·SQ70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72-73页
   ·沉积相发育模式第73-75页
第七章 恩平组“源-汇”系统耦合模式第75-83页
   ·南部陡坡带—构造转换带—扇三角洲“源-汇”耦合模式第75-76页
   ·北部斜坡带—古沟槽—辫状水道充填“源-汇”耦合模式第76-78页
   ·北部斜坡带—波浪改造—滩坝砂体“源-汇”耦合模式第78-80页
   ·北部隆起区—古沟谷—辫状河三角洲“源-汇”耦合模式第80-83页
结论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激光原位Sm-Nd同位素测定方法改进及在地质中的应用
下一篇:《乐府诗集》中汉魏晋歌诗题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