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引言 | 第10页 |
·甲烷重整催化体系催化剂的研究 | 第10-15页 |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概述 | 第11页 |
·镍基催化剂的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钴系列催化剂的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载体的选择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3-14页 |
·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 第15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表征手段 | 第17-21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17页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7页 |
·实验设备 | 第17页 |
·数据处理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 第18-21页 |
·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RD) | 第18-19页 |
·N_2吸附脱附曲线表征 | 第19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 DRS) | 第19页 |
·催化剂元素含量测定(ICP-MS) | 第19页 |
·程序升温还原表征(TPR) | 第19页 |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19-20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 第20页 |
·热重分析表征(TG) | 第20页 |
·拉曼光谱表征(Raman)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镍基最优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 | 第21-45页 |
·引言 | 第21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22页 |
·CH_4-CO_2重整反应活性测试 | 第22页 |
·金属负载量对镍基催化剂影响 | 第22-30页 |
·催化活性研究 | 第22-25页 |
·金属负载量不同的镍基催化剂活性探究 | 第22-24页 |
·金属负载量各异镍基催化剂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 第24页 |
·原料气组成对镍基催化剂活性影响 | 第24-25页 |
·反应前催化剂表征 | 第25-28页 |
·焙烧后镍基催化剂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26页 |
·焙烧后镍基催化剂固体紫外分析 | 第26-27页 |
·焙烧后镍基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表征 | 第27-28页 |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 | 第28-30页 |
·反应后镍基催化剂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8页 |
·反应后催化剂TEM表征 | 第28-30页 |
·不同前驱体对镍基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结构的影响 | 第30-44页 |
·催化活性研究 | 第30-33页 |
·醋酸镍前驱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氯化镍前驱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硝酸镍前驱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柠檬酸镍前驱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焙烧后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33-37页 |
·焙烧后催化剂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34页 |
·焙烧后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表征(TPR) | 第34-35页 |
·焙烧后催化剂紫外可见漫反射表征(UV-Dis-DRS) | 第35-37页 |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 | 第37-44页 |
·反应后催化剂X-射线衍射 | 第37-38页 |
·反应后催化剂TEM表征 | 第38-42页 |
·不同前驱体和焙烧温度制备的催剂Ni/Al_2O_3结构性能 | 第42-43页 |
·镍尺寸大小与甲烷终止转化率的关系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钇掺杂策略对镍和钴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 | 第45-62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47页 |
·催化剂活性表测试结果 | 第47-50页 |
·钇掺杂策略对催化剂Ni/Al_2O_3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反应温度对镍基催化剂催化活性影响 | 第48-49页 |
·原料气组成对镍基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反应前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50-57页 |
·氧化钇修饰后的镍和钴催化剂结构性能 | 第50-52页 |
·催化剂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52-54页 |
·催化剂紫外可见漫反射表征 | 第54-55页 |
·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表征 | 第55-56页 |
·CO_2-TPD程序升温脱附 | 第56-57页 |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57-61页 |
·反应后催化剂TEM表征 | 第57-59页 |
·反应后催化剂TG表征 | 第59-60页 |
·反应后催化剂拉曼(Raman)表征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