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学(农艺学)论文--农产品收获、加工及贮藏论文--贮藏论文--防潮、防霉处理,防虫、防鼠、防火论文

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控制作用的研究及有效成分鉴定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18页
   ·植物精油对绿豆象熏杀和抑制种群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熏蒸作用第14页
     ·种群抑制作用第14-15页
   ·植物精油水蒸气蒸馏提取方法第15-16页
     ·水蒸汽蒸馏法的提取原理第15页
     ·水蒸汽蒸馏法的优点第15-16页
   ·植物源精油的化学成分第16-17页
     ·萜烯类化合物第16页
     ·香族化合物第16页
     ·脂肪类族化合物第16页
     ·含氮含硫化合物第16-17页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17-18页
     ·立题依据第17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种精油的工艺研究第18-30页
   ·材料第18-19页
     ·供试中药材第18页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18-19页
   ·方法第19-20页
     ·精油提取第19页
     ·原料处理第19页
     ·精油样品的储藏第19-20页
     ·精油提取率的计算第20页
     ·数据处理第20页
   ·结果与分析第20-28页
     ·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第20-23页
     ·精油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第23-27页
     ·精油提取工艺的验证第27-28页
   ·结论与讨论第28-30页
     ·结论第28页
     ·讨论第28-30页
第三章4种精油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及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第30-48页
   ·材料第30-31页
     ·试虫与饲料第30页
     ·主要仪器第30-31页
   ·方法第31-34页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第31-32页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种群抑制作用第32-33页
     ·数据处理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45页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测定第34-39页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的种群抑制作用第39-45页
   ·结论与讨论第45-48页
     ·结论第45-46页
     ·讨论第46-48页
第四章4种植物精油化学成分鉴定第48-62页
   ·材料第48-49页
     ·供试精油第48页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方法第49-50页
     ·精油脱水第49页
     ·精油稀释第49页
     ·精油组分定性第49-50页
     ·GC-MS测定条件第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58页
     ·桂皮精油GC-MS分析结果第50-52页
     ·小茴香精油GC-MS分析结果第52-54页
     ·肉豆蔻精油GC-MS分析结果第54-56页
     ·砂仁精油GC-MS分析结果第56-58页
   ·结论与讨论第58-62页
     ·结论第58-59页
     ·讨论第59-62页
第五章 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和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第62-81页
   ·材料第62-63页
     ·试虫与饲料第62页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62-63页
   ·方法第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79页
     ·5 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测定第63-71页
     ·5 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种群抑制作用第71-79页
   ·结论与讨论第79-81页
     ·结论第79页
     ·讨论第79-81页
第六章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和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第81-107页
   ·材料第81页
   ·方法第81-83页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的增效作用测定第81-82页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合理配比的确定第82页
     ·复配5种精油化合物增效效果的测定与评判第82-83页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第83页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种群抑制作用第83页
     ·数据处理第83页
   ·结果与分析第83-105页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的增效作用测定第83-84页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熏蒸合理配比的确定第84-87页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测定第87-91页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复配增效效果的测定与评判第91-92页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的种群抑制作用第92-105页
   ·结论与讨论第105-107页
     ·结论第105-106页
     ·讨论第106-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结论第107-109页
   ·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个人简历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粉食性储粮害虫的磷化氢抗性及致死浓度与时间研究
下一篇:三种蛀食性害虫磷化氢抗性与有效浓度及溯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