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引言 | 第10页 |
·常见病菌危害与抗菌材料现状 | 第10-15页 |
·微生物对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危害 | 第10-11页 |
·抗菌剂的分类 | 第11-14页 |
·天然抗菌剂 | 第11-12页 |
·有机抗菌剂 | 第12-13页 |
·无机抗菌剂 | 第13-14页 |
·高分子抗菌剂 | 第14页 |
·纳米银抗菌优势 | 第14-15页 |
·抗菌性能测试及评价标准 | 第15-19页 |
·抗菌剂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 第16页 |
·抗菌加工制品关于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抗菌材料的评价指标 | 第18-19页 |
·银系纳米材料的抗菌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纳米银抗菌剂的生物安全性 | 第20-21页 |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立题依据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纳米银制备条件优化 | 第23-33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改进的液相化学还原法 | 第25页 |
·光还原法 | 第25-26页 |
·纳米银的表征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纳米银的SEM表征 | 第27-29页 |
·纳米银的TEM表征 | 第29-31页 |
·纳米银的EDX表征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纳米银抗细菌活性研究及可能机理 | 第33-45页 |
·引言 | 第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菌株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菌悬液的制备及菌株培养 | 第35页 |
·纳米银粒抑菌作用 | 第35-37页 |
·抑菌圈实验 | 第35-36页 |
·纳米银的抗菌琼脂培养实验 | 第36页 |
·细菌SEM表征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纳米银抑菌作用 | 第37-44页 |
·纳米银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 | 第37-39页 |
·纳米银粒对海洋弧菌抑菌作用 | 第39-41页 |
·纳米银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 | 第41-44页 |
·纳米银对三种菌体抑菌性对比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纳米银抗烟曲霉菌活性研究及机理 | 第45-55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菌株 | 第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主要仪器 | 第46-47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47-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8页 |
·纳米银粒抑菌作用 | 第48-49页 |
·纳米银对烟曲霉抑菌率的测定实验 | 第48页 |
·纳米银的抗菌琼脂培养实验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纳米银的抗菌琼脂培养实验 | 第49-50页 |
·纳米银对烟曲霉AF293抗菌琼脂培养实验 | 第49页 |
·纳米银对烟曲霉的耐药菌Gra04抗菌琼脂培养实验 | 第49-50页 |
·不同粒径对烟曲霉抗菌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粒径对烟曲霉AF293抗菌性的影响 | 第50页 |
·不同粒径对烟曲霉的耐药菌Gra04抗菌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浓度对烟曲霉抗菌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浓度对烟曲霉AF293抗菌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浓度对烟曲霉的耐药菌Gra04抗菌性的影响 | 第52页 |
·纳米银可能的抗菌机理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 第55-63页 |
·引言 | 第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材料 | 第55-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仪器设备 | 第56页 |
·动物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 第56-57页 |
·小兔溶血性实验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小鼠体重变化 | 第58页 |
·小鼠脏器重量的检测 | 第58-59页 |
·生化指标检测 | 第59-60页 |
·器官切片观察 | 第60-62页 |
·溶血实验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2-73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