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钢750区域高铝渣冶炼实践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Al_2O_3对烧结、炼铁的影响 | 第11-12页 |
·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 第11页 |
·对高炉的影响 | 第11-12页 |
·目前国内几种应对高铝渣操作对策的探析 | 第12-15页 |
·提高MgO含量 | 第12-13页 |
·提高炉缸温度 | 第13页 |
·提碱度 | 第13页 |
·提渣比 | 第13-14页 |
·配加萤石 | 第14-15页 |
2 有关高炉炉渣的研究 | 第15-32页 |
·原燃料条件分析及铝的来源 | 第15-19页 |
·原料 | 第15-17页 |
·燃料 | 第17-18页 |
·综合分析 | 第18-19页 |
·高炉炉渣粘度的研究 | 第19-23页 |
·温度对炉渣粘度影响 | 第19页 |
·R_2和R_4的影响 | 第19-20页 |
·MgO的影响 | 第20-21页 |
·Al_2O_3的影响 | 第21-22页 |
·其他成分的影响 | 第22-23页 |
·炉渣的熔化性温度的研究 | 第23-24页 |
·有关炉渣脱硫 | 第24-27页 |
·炉渣的脱硫能力 | 第24-25页 |
·炉渣碱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氧化镁的影响 | 第26页 |
·三氧化二铝的影响 | 第26-27页 |
·莱钢高炉炉渣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适合的炉渣成分 | 第30-32页 |
3 应对高铝渣的措施,高炉操作制度的选择 | 第32-39页 |
·加强原燃料管理,抓筛分 | 第32-33页 |
·实行上料筛分对炉况零影响管控 | 第32页 |
·提高烧结矿仓位,减少对烧结矿的破坏作用 | 第32-33页 |
·控制合适的筛分料流 | 第33页 |
·改善焦炭质量 | 第33页 |
·选择合理的热制度和造渣制度 | 第33-35页 |
·充足的物理热 | 第33-34页 |
·碱度调整与铁中硫控制 | 第34-35页 |
·适当降低品味,提高渣比。 | 第35页 |
·配加蛇纹石 | 第35页 |
·上下部调剂及装料制度 | 第35-36页 |
·下部调剂 | 第35-36页 |
·上部调剂 | 第36页 |
·装料制度的调整 | 第36页 |
·提高风口前煤粉燃烧率 | 第36-37页 |
·未燃煤粉对炉况的影响 | 第36-37页 |
·提高煤粉燃烧率的措施 | 第37页 |
·提高顶压稳定气流 | 第37页 |
·加强出渣出铁 | 第37-39页 |
4 效果评价 | 第39-44页 |
·分公司炼铁厂配加塞矿矿料效益计算 | 第39-40页 |
·1-9月份生铁成本完成情况 | 第40-41页 |
·其他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 第41-44页 |
5 高铝冶炼条件下,相关问题的解决及指标优化提升 | 第44-60页 |
·高铝条件下提升炉缸活跃度 | 第44-47页 |
·控制合适的送风参数,保持适宜的鼓风动能 | 第44页 |
·提高理论燃烧温度 | 第44-45页 |
·加强炉前出渣出铁管理 | 第45-46页 |
·优化入炉焦炭筛分 | 第46页 |
·推进工长标准化操作 | 第46页 |
·建立完善的炉缸活跃度监控模型 | 第46-47页 |
·高铝高碱金属条件下高炉操作 | 第47-51页 |
·总体操作思路 | 第47页 |
·主要采取的措施 | 第47-50页 |
·效果评价 | 第50-51页 |
·稳定生铁含硅量 | 第51-55页 |
·原因分析 | 第51-52页 |
·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 第52-55页 |
·效果检查 | 第55页 |
·风口小套下部熔损迅速查漏 | 第55-57页 |
·过程分析 | 第56页 |
·主要的技术方案 | 第56-57页 |
·效果检查 | 第57页 |
·延长风口小套使用寿命 | 第57-60页 |
·现状分析 | 第57-58页 |
·主要采取的措施 | 第58页 |
·实施效果 | 第58-59页 |
·巩固措施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