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一) 兴趣的研究 | 第9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二、 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 (一) 历史传承意义 | 第10页 |
| (二) 实用价值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辽宁陈氏面塑的溯源与发展现状 | 第11-22页 |
| 一、 辽宁陈氏面塑的起源 | 第11-14页 |
| (一) 面塑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 (二) 陈氏面塑的历史 | 第12-14页 |
| 二、 辽宁陈氏面塑家族传承谱系 | 第14-16页 |
| 三、 辽宁陈氏面塑发展现状 | 第16-22页 |
| (一) 陈氏面塑第五代传承人—陈群老师 | 第16-18页 |
| (二) 社会公益活动下的陈群老师 | 第18-19页 |
| (三) 陈氏面塑的生存现状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辽宁陈氏面塑的制作工艺及其分类 | 第22-32页 |
| 一、 辽宁陈氏面塑制作的工具 | 第22页 |
| 二、辽宁陈氏面塑的制作流程 | 第22-23页 |
| (一) 面粉材料的选择 | 第22页 |
| (二) 陈氏面塑神秘的配方 | 第22-23页 |
| (三) 面团的配色 | 第23页 |
| (四) 面塑晾干 | 第23页 |
| (五) 陈氏面塑的保存方法 | 第23页 |
| 三、 辽宁陈氏面塑独特的艺术特征 | 第23-24页 |
| (一) 陈氏面塑独特的制作用料 | 第23-24页 |
| (二)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 第24页 |
| (三) 有较强的宗教性 | 第24页 |
| (四) 极强烈的吉祥寓意 | 第24页 |
| (五) 表现题材广泛,形象生动逼真 | 第24页 |
| 四、 辽宁陈氏面塑作品分类 | 第24-32页 |
| (一) 按制作原料分类 | 第24-26页 |
| (二) 按使用功能分类 | 第26-32页 |
| 第四章 辽宁陈氏面塑的艺术价值及其面临保护中存在的难题 | 第32-38页 |
| 一、 辽宁陈氏面塑的文化艺术价值 | 第32-34页 |
| (一) 艺术观赏价值 | 第32-33页 |
| (二) 环保教育价值 | 第33页 |
| (三) 历史教育价值 | 第33-34页 |
| 二、 辽宁陈氏面塑生存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 第34-38页 |
| (一) 陈氏面塑文化传承保护的外部问题 | 第35-36页 |
| (二) 陈氏面塑文化传承保护的内部问题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辽宁陈氏面塑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 第38-51页 |
| 一、 政府加大对陈氏面塑的保护力度 | 第38-41页 |
| (一) 国家需要对陈氏面塑资金的投入 | 第38页 |
| (二) 陈氏面塑民俗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的建立 | 第38-39页 |
| (三) 发动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力量 | 第39-41页 |
| 二、 加强对陈氏面塑文化传承的宣传,提高知名度 | 第41-42页 |
| (一) 举办陈氏面塑民俗作品展 | 第41页 |
| (二) 出版发行陈氏面塑书刊 | 第41-42页 |
| 三、 改变传承模式,由家族传承向社会开放 | 第42-49页 |
| (一) 让陈氏面塑走进儿童艺术实践教育课堂 | 第42-48页 |
| (二) 面向中小学美术教师开设陈氏面塑培训班 | 第48-49页 |
| 四、 陈氏面塑旅游市场产品的研发 | 第49-51页 |
| (一) 陈氏面塑艺术旅游衍生纪念品的设计理念 | 第49页 |
| (二) 旅游衍生纪念品市场的开发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录 | 第54-60页 |
| 一、 访谈记录 | 第54-56页 |
| (一) 陈老师介绍陈氏面塑 | 第54页 |
| (二) 陈老师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活动 | 第54-55页 |
| (三) 陈氏面塑的传承方向 | 第55-56页 |
| 二、 辽宁陈氏面塑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情况的问卷调查 | 第56-57页 |
| 三、 田野考察图片 | 第57-58页 |
| 四、 文献探讨图片 | 第58-59页 |
| 五、 工作中的陈老师图片 | 第59-60页 |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