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主义教育嬗变与启示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一、世界经济发展和工作性质结构变化的需要 | 第15-16页 |
二、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诉求的需要 | 第16页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研究进行全面总结的需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一、新职业主义内涵的研究与启示 | 第17-20页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启示 | 第20-24页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内容的研究与启示 | 第24-29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界定 | 第29-30页 |
二、核心能力的界定 | 第30页 |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界定 | 第3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2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历史嬗变 | 第34-56页 |
第一节 失业问题导向期——关注可迁移能力培养 | 第34-40页 |
一、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第34-36页 |
二、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第36-39页 |
三、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技术革新导向期——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 第40-46页 |
一、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第40-42页 |
二、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第42-45页 |
三、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个人生涯导向期——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 | 第46-53页 |
一、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第46-48页 |
二、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第48-52页 |
三、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各时期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变化总结 | 第53-56页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人才观 | 第53-54页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课程观 | 第54-55页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教学观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在各国家的发展实践 | 第56-84页 |
第一节 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第56-62页 |
一、政府牵头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 第56-58页 |
二、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 | 第58页 |
三、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 | 第58-60页 |
四、积极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 | 第60-62页 |
第二节 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第62-69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62-64页 |
二、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第64-67页 |
三、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 | 第67-68页 |
四、整合中学与中学后教育 | 第68页 |
五、实施工作本位学习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德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第69-71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69-70页 |
二、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 第70-71页 |
三、制定职业资格框架与学分体系 | 第71页 |
四、开展工业4.0战略方针 | 第71页 |
第四节 加拿大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第71-75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72-73页 |
二、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 第73页 |
三、实施能力本位课程 | 第73-74页 |
四、实行技术准备计划 | 第74-75页 |
五、推行青年学徒计划 | 第75页 |
第五节 跨国之间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比较 | 第75-84页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基本内涵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第76-78页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第78-80页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教学举措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第80-84页 |
第四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84-91页 |
第一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现实审思 | 第84-87页 |
一、面向范围更为宽广的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 | 第84页 |
二、加强理论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教学 | 第84-85页 |
三、个体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 第85-86页 |
四、实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 | 第86-87页 |
第二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启示 | 第87-91页 |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 | 第87-88页 |
二、职业教育要面向通用型人才培养 | 第88-89页 |
三、职业教育要重视核心能力培养 | 第89页 |
四、职业教育要重视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