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油田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形成机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绪论 | 第6-13页 |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6-7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7页 |
·海内外研究近况及发展动态 | 第7-10页 |
·海内外研究近况 | 第7-9页 |
·发展动态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储层沉积学特征研究 | 第10-11页 |
·储层孔隙结构与物性特征 | 第11页 |
·储层形成机制 | 第11页 |
·储层制约因素和潜在储层评价 | 第11-12页 |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9页 |
·区域构造格架和演化特征 | 第13-16页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13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3-16页 |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19页 |
·吉木萨尔凹陷地层特征 | 第16页 |
·芦草沟组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19页 |
3 储层沉积学特征 | 第19-27页 |
·储层沉积相的识别 | 第19-21页 |
·半深湖沉积 | 第19-20页 |
·滨浅湖相沉积 | 第20-21页 |
·研究区“甜点体”厚度展布特征 | 第21-22页 |
·沉积体系建立 | 第22-23页 |
·沉积组构的定量表征 | 第23-27页 |
·碎屑颗粒结构及分布规律 | 第24页 |
·碎屑颗粒与杂基含量 | 第24-27页 |
4 储层孔隙结构与物性特征 | 第27-33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7-29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9-33页 |
·不同成因相的储层物性 | 第29-31页 |
·不同岩性的储层特征 | 第31-33页 |
5 储层形成机制 | 第33-46页 |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 | 第33-34页 |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34-40页 |
·压实作用 | 第34-35页 |
·胶结作用 | 第35-38页 |
·溶蚀作用 | 第38-40页 |
·储层成岩组构的定量描述 | 第40-42页 |
·胶结物类型及含量 | 第40-42页 |
·芦草沟组致密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理 | 第42-46页 |
·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 | 第43页 |
·次生孔隙形成机理 | 第43-46页 |
6 储层制约因素和潜在储层评价 | 第46-55页 |
·沉积组构对储层物性影响 | 第46-47页 |
·碎屑颗粒结构组合对储层物性影响 | 第46页 |
·碎屑颗粒与杂基含量对储层物性影响 | 第46-47页 |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 | 第47页 |
·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 | 第47页 |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 | 第47页 |
·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 | 第47页 |
·储层敏感性分析 | 第47-49页 |
·储层评价 | 第49-53页 |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 第49页 |
·资源量估算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