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下催化气化特性及工艺的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引言 | 第13-16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 ·煤炭地下气化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6-22页 |
| ·国外煤炭地下气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国内煤炭地下气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煤炭地下气化基本原理及工艺 | 第22-26页 |
| ·煤炭地下气化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 ·煤炭地下气化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 ·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方法 | 第25-26页 |
| ·煤炭地下气化气化参数分析 | 第26页 |
| ·催化气化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 ·催化气化的特点 | 第26-27页 |
| ·催化剂的类型 | 第27页 |
| ·催化气化反应机理 | 第27-28页 |
| ·催化气化动力学 | 第28-29页 |
| ·催化气化的环境影响 | 第29-30页 |
| ·地下催化气化的影响因子 | 第30-33页 |
| ·催化剂的特征 | 第30-31页 |
| ·煤质特征 | 第31-32页 |
| ·气化工艺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2-33页 |
| ·地下与地面催化气化的区别 | 第33-34页 |
| ·催化剂 | 第33页 |
| ·添加方式 | 第33-34页 |
| ·煤炭地下催化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 ·基础研究方面 | 第34页 |
| ·工业应用方面 | 第34-3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 3 实验设备、样品及方法 | 第37-52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实验原材料 | 第37-40页 |
| ·煤样分析 | 第37-39页 |
| ·催化剂制备 | 第39-40页 |
| ·实验装置 | 第40-52页 |
| ·催化剂添加装置 | 第40-41页 |
|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41-52页 |
| 4 煤炭地下催化热解特性研究 | 第52-77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无催化剂时煤热解特性 | 第53-54页 |
| ·实验数据 | 第53-54页 |
| ·无催化剂热解分析 | 第54页 |
| ·催化剂对煤地下热解反应性的影响 | 第54-73页 |
| ·催化剂对有效气的影响 | 第55-61页 |
| ·催化剂对多碳烃类C_2的影响 | 第61-63页 |
| ·催化剂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 ·催化剂对煤焦的影响 | 第65-71页 |
| ·煤焦SEM分析 | 第71-73页 |
| ·催化剂在热解过程中的机理分析 | 第73-74页 |
| ·催化热解适应性分析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5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 第77-114页 |
|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独立方程分析 | 第77-80页 |
| ·内、外扩散阻力消除 | 第80-81页 |
|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反应性研究 | 第81-92页 |
| ·气化时间及最佳气化温度 | 第81-84页 |
| ·浓度对催化气化的影响 | 第84-86页 |
| ·催化剂配比形式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 ·地下催化剂注入法对催化气化的影响 | 第88-91页 |
| ·煤种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92-107页 |
| ·x-t变化关系 | 第93-95页 |
| ·动力学模型研究及讨论 | 第95-107页 |
| ·补偿效应及反应机理分析 | 第107-109页 |
| ·地下催化气化适应性分析 | 第109-112页 |
| ·煤种催化适应性分析 | 第109-111页 |
| ·适用反应带分析 | 第111-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 6 煤炭地下催化气化工艺试验 | 第114-152页 |
| ·煤炭地下气化炉的准备及现场模拟填煤 | 第114-118页 |
| ·炉型及填煤方式 | 第114-115页 |
| ·线型分布式多孔注气点气化炉的特点 | 第115-116页 |
| ·顶底板岩层模拟 | 第116-117页 |
| ·温度场热电偶布置 | 第117页 |
| ·压力测点布置 | 第117-118页 |
| ·工艺试验过程及试验数据 | 第118-138页 |
| ·点火阶段 | 第119-124页 |
| ·催化点火段传热数值模拟分析 | 第124-128页 |
| ·空气连续气化 | 第128-130页 |
| ·80%富氧气化试验 | 第130-133页 |
| ·93%富氧、93%富氧-水蒸气浓度气化试验 | 第133-136页 |
| ·反向操作过程 | 第136-138页 |
| ·气化效果分析 | 第138-143页 |
| ·析空区扩展情况 | 第138-141页 |
| ·气化效率及煤层气化率 | 第141-142页 |
| ·比消耗量 | 第142-143页 |
| ·热力学理论煤气分析 | 第143-145页 |
| ·地下气化过程污染物测定 | 第145-147页 |
| ·催化剂固硫-脱焦协同效应 | 第147-150页 |
| ·硫化物的生成及固硫效果 | 第147-149页 |
| ·催化剂对焦油的裂解效果 | 第149-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 7 结论 | 第152-155页 |
| ·结论 | 第152-153页 |
| ·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 第153-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65-16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