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林场杉木游憩林空间结构调整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游憩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发展趋势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2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地质地貌 | 第21页 |
| ·土壤 | 第21页 |
| ·气候 | 第21页 |
| ·水文 | 第21页 |
| ·资源 | 第21-22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页 |
| ·森林资源条件 | 第22-23页 |
| 3 游憩适宜性评价 | 第23-3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24页 |
| ·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6页 |
| ·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26-35页 |
| ·因素集与评价集的建立 | 第26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6-29页 |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29-30页 |
| ·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30-31页 |
| ·模糊评价 | 第31-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4 空间结构特征 | 第37-49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 ·标准地调查 | 第37-38页 |
|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 | 第38-39页 |
| ·空间结构指数计算 | 第39-41页 |
| ·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结构指数 | 第41-45页 |
|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 | 第41-42页 |
| ·聚集指数 | 第42-43页 |
| ·混交度 | 第43页 |
| ·大小比数 | 第43-44页 |
| ·竞争指数 | 第44页 |
| ·开敞度 | 第44-45页 |
| ·传统算法的空间结构指数 | 第45页 |
| ·两种方法对比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5 空间结构优化经营关键技术 | 第49-61页 |
| ·优化经营目标确定 | 第49页 |
| ·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 第49-59页 |
|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 第49-52页 |
|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案 | 第52-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1-65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77页 |
| 导师简介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