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31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TRIP钢发展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 ·TRIP钢的产生 | 第9页 |
| ·TRIP钢的生产工艺 | 第9-11页 |
| ·TRIP钢的显微组织 | 第11页 |
| ·TRIP钢的性能特点 | 第11-14页 |
| ·化学成分对TRIP钢性能的影响 | 第12页 |
| ·显微组织对TRIP钢性能的影响 | 第12-14页 |
| ·Q&P钢的生产工艺及性能特点 | 第14-18页 |
| ·Q&P工艺简介 | 第14-16页 |
| ·Q&P钢的组织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钢的力学性能特点 | 第17-18页 |
| ·金属疲劳概述 | 第18-24页 |
| ·金属疲劳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19页 |
| ·金属疲劳的分类 | 第19-20页 |
| ·金属疲劳产生的机理 | 第20-21页 |
| ·金属疲劳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金属疲劳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数值模拟 | 第24-30页 |
| ·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 ·有限元分析程序及一般步骤 | 第26-28页 |
| ·有限元分析程序 | 第26-27页 |
| ·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27-28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及其设计语言APDL的简介 | 第28-29页 |
|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疲劳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方法与设备 | 第31-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与设备 | 第31-36页 |
| ·金相试验 | 第31页 |
| ·拉伸试验 | 第31-32页 |
| ·显微硬度试验 | 第32页 |
| ·疲劳断口观察 | 第32-33页 |
| ·低倍观察 | 第32-33页 |
| ·高倍观察 | 第33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4页 |
| ·Q&P工艺试验 | 第34页 |
| ·疲劳试验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TRIP800钢Q&P工艺研究 | 第36-41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Q&P钢金相组织分析 | 第36-37页 |
| ·力学性能 | 第37-39页 |
| ·拉伸试验 | 第37-38页 |
| ·硬度试验 | 第38-39页 |
| ·物相分析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TRIP800钢板的疲劳性能研究 | 第41-53页 |
| ·TRIP800钢恒应力疲劳性能分析 | 第41-45页 |
| ·绘制TRIP钢疲劳S-N曲线 | 第41-42页 |
| ·TRIP800钢疲劳经验公式的研究和确定 | 第42-45页 |
| ·TRIP800钢板恒应变疲劳性能分析 | 第45-47页 |
| ·位移寿命曲线 | 第46页 |
| ·循环应力响应曲线 | 第46-47页 |
| ·TRIP800钢疲劳断口分析 | 第47-53页 |
| ·宏观断口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位移水平下宏观疲劳断口的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 ·微观断口分析 | 第49-53页 |
| ·疲劳源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49-50页 |
| ·裂纹扩展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50-51页 |
| ·瞬断区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Q&P钢板疲劳性能研究 | 第53-64页 |
| ·Q&P钢板应力疲劳性能分析 | 第53-57页 |
| ·绘制S-N曲线 | 第53-54页 |
| ·Q&P钢疲劳经验公式的研究和确定 | 第54-57页 |
| ·Q&P钢板恒应变疲劳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 ·位移寿命曲线 | 第57-58页 |
| ·循环应力响应曲线 | 第58-59页 |
| ·Q&P钢疲劳断口分析 | 第59-64页 |
| ·宏观断口分析 | 第59-60页 |
| ·不同载荷下宏观疲劳断口的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微观断口分析 | 第60-64页 |
| ·疲劳源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60-61页 |
| ·裂纹扩展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61-62页 |
| ·瞬断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62-63页 |
| ·韧、脆过渡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基于ANSYS的疲劳寿命使用系数分析 | 第64-69页 |
| ·疲劳寿命使用系数问题描述 | 第64页 |
|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 | 第64-65页 |
| ·几何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 ·疲劳应力场的模拟分析 | 第66-67页 |
| ·疲劳寿命使用系数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